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德富
马德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263
  • 关注人气:2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秘密The Secret》:一切法由心想生

(2010-12-16 11:41:31)
标签:

转载


从《第五项修炼》角度出发,对心的修炼更多关注于一项的“自我超越”与二项的“心智模式转换”, 强调万事皆以修身为本!一个组织中,太多没有渡过这两天的人,所以组织的“共同愿景”与“团队学习”,以及第五项的“系统思考”只是一种无劳行动!也就意味着所以的组织的改变,要以人的心改变为本,有效的培训与培养也是要以人的心的改变为核心!没有心和改变,道术就是“旁门左道”,“无效之术”!
一个组织,如果很多同频共震的人,这个组织的效能巨大!一个组织,能人很多,但全是不同频率的人,不可能有高的效能!小到一次管理培训,不能将学员的心调整到相同的频段上,那个教室,就是充斥着不同频率的气场,在里面呆两天,不旦学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反而让自己处于紊乱的状态!
将自己的频率调整好,同样要重视你所在组织周围人的频率!能够调频,就大家调到一个频率!调不了,就不要随便发功,避免“斜气入侵”,损耗功力!

无意中从网上订购一本《秘密The Secret》,作者是朗达 拜恩。这本书讲述了左右着世界的一种像“万有引力”一样普遍的力量,那种力量源于人的内心。好像是先有了一套DVD才有的这本书。我上网查了一下,果然发现了这套视频,但我还没去看。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脑子里始终萦绕着佛家的一句话“一切法由心想生”。现散乱摘录一些自认为精要的内容,以作后期温习回顾之用。

  • 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它们是被你心中所保持的“心像”吸引而来,它们就是你所想的。不论你心中想什么,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吸引力法则说“同类”会吸引“同类”,因此当你脑中出现一个思想,也会吸引其他同类的思想过来。
  • 你的思想产生了频率,于是它们吸引该频率上同类的事物,然后传回到你身上,变成你的生命画面。如果想改变生命中的任何事,就借由改变你的思想,来转换频道和频率。
  • 人们之所以无法拥有他们想要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对“不想要的”想得比“想要的”多。当你把思想聚焦在你想要的事物上,并且持续集中注意力,在那个时刻,你就是在运用宇宙中最大的力量,召唤着你想要的事物。吸引力法则并不判别“不要”、“不”、“别”,或者其他任何否定的字眼。比如“我不想迟到”,吸引力法则接受到的是“我想迟到”。(这就是为什么要更多地用“正向”的话去表述
  • 如果你报怨,吸引力法则将强力带来更多让你报怨的状况。你必须意识到你的感觉如何,并且与它进行一种调和,因为它是让你知道你在想什么最快的方法。当你感觉不好的时候,你就是处于会引来不好事物的频率上,于是吸引力法则势必要传送更多坏事的画面来回应你,而这些坏事会使你感觉很糟。(报怨影响情绪,影响看待事物的态度,从而让自己更着眼于、关注于那些更值得报怨的事--我怎么这么倒霉!
  • 把一些“秘密转移物”列出来,当做你的锦囊妙计。我们所说的“秘密转移物”,是指那些可以轻易改变你的感觉的事物,它可能是个美丽的回忆、未来的憧憬、好玩的时刻、大自然、你爱的人或是你喜欢的音乐。当你发现自己生气、受挫或感觉不太好的时候,就去找你的“秘密转移物”,并把焦点放在其中之一--可以瞬间改变你的感觉、转换你的频率。(类似NLP的意念换框法
  • 爱的感觉,是你所能发出最高的频率。你所感受和发出的爱越大,所掌控的力量也就越大。
  • 秘密的运用--创造的过程:
    • 要求:如果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吸引力法则是无法为你带来任何东西的,你瘵会发出混杂的频率,吸引的也只会是混杂的结果;
    • 相信:在你要求、相信、并且知道你已在看不见的世界里拥有它的时候,整个宇宙就会转变,把它带到看得见的世界里来。
    • 接收:对自己说“我现在就在接收它。我现在就在接收我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我现在就在接收(自行填入你的渴望)”然后去感觉它,去感觉好像你已经接收到它一样。
  • 思想是所有事物的主要原因,其他的只是这些思想的结果。放下一切受限的思想。食物是无法增加你的重量的,除非你认为它可以。
  • 如果你能了解“时间并不存在”,而且接受这个观念,那么你就会明白,任何你未来想要的事物,现在就已经存在了。宇宙显现你要的事物,是不花任何时间的。就是因为你尚未到达相信、知道和感觉“你已经拥有它”的地步,所以才会感觉到时间的延宕。(我曾经和一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时间、空间的问题。那个朋友说,从空间维度讲,你现在在北京、没在上海,所以你不知道上海此时此刻在发生什么。同样,从时间维度讲,你现在在“现在”,没有在“未来”,所以你还不知道未来发生什么,但你不能否认它已经存在。
  • 借由思想,让预先决定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成为你每天的习惯。依照你所想要的样子预先去想,让宇宙的力量先去处理你要做的事、先到你要去的地方。那么你就能依着目标,创造你的生命。
  • 感恩的力量胜过其他一切。如果无法感激目前所拥有的事物,你就不可能为你的生命带来更多。原因何在?因为你没能感激之情时,你所发出的思想和感觉都是负面的。这些负面情绪阻断了属于你的好事的降临。(幸福在一起心动念。
  • “视觉化”就是你在心中创造一个看见“已经拥有想要的事物”的画面,于是你就会产生“现在已经拥有它”的思想和感觉。“视觉化”就是强力专注在画面上的思想,它会引发同样强烈的感受。保持静止的想像的画面比较难,为你的景象多创造一些动态的动作。(销售中的SPAR
  • 当你让怀疑的思想进入心中,很快的,吸引力法则将会安排一连串的怀疑过来。怀疑的思想到来的时候,要马上释放它,把那个思想送走。
  • 每天结束时,在你睡觉之前,去想想一整天所发生的事。如果有任何的时刻或事件不是你想要的样子,那就改用能使你满意的方式,在心中“回放”一次。(想像自己应该的样子,植入自己应该的样子
  • 要达成你生命中想要的一切,其捷径就是--当下就“是”快乐的,并且“感觉”快乐!专注于把快乐和喜悦的感觉散发到宇宙中。当你这么做时,会把所有能够带给你快乐和喜悦的事物全部都吸引过来--不仅仅是金钱的富足,还包括你所想要的一切。(热爱才会成功!
  • 你必须开始用爱和尊重来对待自己,发出那样的讯号、达到那种频率,然后吸引力法则将会移动整个宇宙,你的生命将会充满爱你、尊重你的人。(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怎么对待自己,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 让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人。不要指着别人说“你欠我的,所以你得给我更多”,相反的,要给自己多一点,抽出时间给自己,把自己填到饱满的程度,直到自己能够满溢而去给予。
  •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非常习惯报怨他人,焦点总是放在他人身上。然而,要让人际关系顺利,我们必须把焦点放在对他人的欣赏上,而不是报怨。当我们报怨时,我们只会遇到更多引起报怨的事。
  • 所有的压力都是由一个负面思想开始的。一个思想若未经检验,就会有更多的思想接踵而来,直到压力显现。压力是结果,负面的想法才是起因,而且都是由一个微波的负面思想开始起头。
  • 人类所有的疾苦,包括疾病、贫困和不幸,都是起因于不完美的想法。
  • 要把所有的僵硬和不灵活全部从身体里排除掉,只把注意力放在将自己的身体看做是有如小孩般的灵活和完美、所有僵硬和关节痛都会消失上。(这不是道家的婴儿状态修炼法吗?道家、佛家的修炼,看似都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
  • 当你去抗拒已经出现的东西,你就等于把更多的能量和力量加诸在你不想要的画面上,并以更猛烈的速度带来更多你抗拒的东西,于是那些事件或境况只会越变越大,因为这是宇宙的法则。
  • 你在赞美某人或某事时,你就是在给予爱,当你发出那个美好的频率,它会以百倍回报你。赞美与祝福能化解一切的负面性,所以去赞美、祝福你的仇敌吧。如果对你的仇敌下诅咒,这个诅咒将会回过头来伤害你,如果用赞美和祝福对待他们,就会化解所有的负面性与不和谐,赞美与祝福的爱,也会回报到你的身上。(欢喜心
  • “宇宙一心”无所不在,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这“一心”就是所有的聪明、智慧、圆满,它就是一切,并在同一时间遍及各处(多像佛说的阿弥陀佛、无上正等正觉!)。
  • 当你有了负面的思想和感觉时,你就把自己与“一体全善”分离开来。“竞争”就是分离感的一个例子。你的竞争思想是起源于一个“匮乏”的心理状态,认为“供应”是有限的。依据吸引力法则,当你在竞争的时候,你会吸引许多的人和情境,出现在生活的每个层面与你竞争,而最后,你会输。我们都是一体的,因此当你竞争时,你就是在和你自己竞争。你必须把“竞争”从心里移除,让心灵变得具有创造力。焦点只放在你的梦想和愿景上,把所有的竞争都从生命方程式里移除。(机关算尽太聪明,所误了卿卿性命。
  • 这秘密就在你的内心。越去使用你内在的力量,你就会引出更多的力量。你将会达到一个无需再练习的境界,因为你将成为那个力量、圆满、智慧、智能,你就是爱、就是喜悦。

读完之后,这本书其实就是对佛家“万法唯心造”、“一切法由心想生”的阐述与诠释。

如果看过《和谐拯救危机》的一、二部,看这些,不是很难理解。

回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在继对科学和技术的追求之后,越发关注哲学、宗教、意识决定物质、万物心造的观点呢?

为什么两千多年以前先圣曾经说过的话,我们现在反过来再去认知、思考呢?

套用刚才说过的话,或许这些观点、这本书早就存在了,只是我刚刚开始注意到、刚刚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发现和思考罢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