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佳文学习:〖重提知识对精神和人格的完善〗

(2010-12-11 22:12:32)
标签:

孔子

学历

人格

工具

北京青年报

教育

分类: 心智

今天在北京青年报读了一篇文章,很有思想,学习分享如下:

 

《重提知识对精神和人格的完善》

叶匡政

 

  即将过去的2010年,进入公众视野的教育事件很多。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到唐骏的“学历门”、北大清华抢状元等事件,都引起过媒体的热议。在过去的一年中,关于教育争议的指向很多,有指责社会唯学历门槛的、有探讨学历和能力谁更重要的、有遣责官场高学历造假成风的,但基本指向都还是教育体制问题,诸如去行政化等。但在我看来,当下的教育怪相之所以层出不穷,或者说中国教育危机的根源,还是知识的危机。由于知识被完全工具化了,才会有诸多学历社会才有的病症。

  在人类生活中,知识确实是有工具价值的。但知识的本质却是精神性的,源自人类渴望真善美的天性在过去人们的意识中,工具性不过是知识的一个附属价值,如今却成了一种主导价值。因为对知识本质的认知错误,知识或沦为财富的奴隶,或沦为权力的奴隶,或沦为利益的工具。于是生产与传播知识的教育体制,自然会成为人们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工具。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君子不器”,这里“器”就是指器具、工具,要人们把人文之“学”与工具性知识分开。“学”在孔子的字典中,更多地指修习一种人文精神。孔子并不把“学”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视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甚至是生命的目的,他更看重的是学者如何通过学来使生命变得更为丰富。“学”在上古时代,有“觉”的意思,和今天“学习”的意思有很大不同。

  很显然,中国正在迅速步入学历社会。所谓学历社会,就是指整个社会,都把学历看作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在学历社会中,人在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关口,像就业、升职、甚至婚姻等,都把文凭和学历看作一个最高标准。过分强调学历会带来大量社会弊病。因为学历的高低总是与考试连在一起的,过分注重学历文凭,只会对年轻人实践能力带来损害,造成善考不善学、高分低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表面上看,今天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实际上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使得人们对学习的认知日趋功利化。这无疑破坏了真正的教育精神。由于学历成为人才评价的单一标准,也易造成各种假学历的泛滥成灾。

  上个世80年代,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就对现代大学体制的工具化有过深刻批判。在他看来,高等教育体制是现代社会一切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场所,只不过它借用了文化和知识这个符号系统。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并不是为了获得培养个体自主能力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而是期望拥有一张进入社会上层的的通行证。于是严酷的考试和知识灌输机制,在忽略对年轻人人格与人文教育的同时,将轻视个体自尊、强化社会等级的观念反而彰显出来。

  学历社会的本质就是把人教育成工具,一方面它只重视技术教育,将知识视为工具,用知识灌输取代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另一方面,它忽视人格教育,强化的是对权威和权力的服从和接受,将绝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了对权力驯服的工具。这种将人矮化成工具的奴化教育理念,不仅形成对人格的异化,让工具凌驾于精神之上,更使得崇尚个体尊严和理性质疑的现代社会精神,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这种教育现状,即便是真学历,也让人们不能不怀疑它们的含金量。可以说,人们看到功利投机、言行不一双重人格等社会现象,不过是知识工具化的结果。

  孔子很早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思。所谓“为己”,不是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指为了自己的人格,也就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指向自我的。完善自我,成就一种理想的人格,是知识的最终目的。“为人”的意思,则将学问的目的指向了外在或他人的认可,为了迎合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使自己获得一种完善的人格,不仅是学问的首要问题,也是终极问题。也就是说,一切学问的目的,都要指向这个目标。是继续强化知识的工具价值,让人奴役于物、让工具超越精神之上;还是重提知识对精神与人格的完善,中国教育体制当下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