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盛世重光-六波罗蜜: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智慧

(2010-06-12 21:57:31)
标签:

宗教

禅定

波罗蜜

般若

诸法

杂谈

分类: 心智

今天是6月12日,在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的见证下,南京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被打开,佛顶真骨在盛世重光。

虽天生愚顿,能够有机会经历盛世重光,实为幸运!只有不断修炼,才无愧来过!

因此,重学【六波罗蜜】以纪念佛顶真骨盛世重光。

  • 布施

  布施,梵语“檀那”,此云“布施”,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这是摄受众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给予满足后,才容易引领众生修行入道。布施有三种:

  • 财施:内财施与外财施。布施头、目、脑髓生命,叫做内财施;施舍田园舍宅、衣食财宝,称外财施。
  • 法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得度,称为法施。“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乃至为他人说。”法施的殊胜难得,可见一斑。
  • 无畏施:属于精神力量的布施。给予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远离恐怖畏惧;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对方免于畏惧。譬如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使众生远离怖畏,便是施无畏。

  布施的可贵,就其功德而言,除了可以去除悭贪的烦恼障之外,行布施可以去除怨害,广结善缘,得到富贵安稳。如《四十二章经》说:“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见布施功德之大。

  • 持戒

  持戒,梵语尸罗。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聚净戒。戒是修行的基础,解脱的根本。三无漏学中,戒学居首。《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可见戒的重要。三聚戒为:

  • 摄律仪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的止恶行,是出家、在家等七众弟子所共受的戒。而随在家、出家的不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
  • 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是指修习一切善法。此戒为修善门,是菩萨所修持的律仪戒。
  • 摄众生戒:又作饶益有情戒、作众生益戒。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为利生门。

  菩萨戒虽然众多,但是总不出这三聚净戒。持守律仪戒,便能离恶防非,使身语意三业正行清净;持守摄善法戒,便能广集一切善行;持守饶益有情戒,便能利益救济一切众生。三聚净戒兼持具足,便能自利利他,功德圆满。

  • 忍辱

  忍辱,梵语羼提。意指凡是加诸于身心的苦恼、侮辱、迫害等,都能忍受。忍辱可以让身心安稳,分为三种:

  • 耐怨害忍:受他人的怨憎恼害,而能忍耐。
  • 安受苦忍:对疾病、天灾的逼害,能够安忍而不退失修行道心。
  • 谛察法;忍又作观察法忍,即观察诸法不生不灭的真理,心能安住不动。

  菩萨修行忍辱,能忍受别人的辱骂,忍受别人的毒打,忍受别人的瞋恚,而不加以报复;对于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心不为所动,一切烦恼皆不能染。因为能够忍辱,因此护戒清净,所修善法皆能成就。从前佛陀在因地作忍辱仙人,被割截身体,却丝毫不瞋不动,而能成就大道。因此,忍辱的力量最大。

  • 精进

  精进,梵语毘离耶,意思是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依照佛教的教义,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

  精进能普遍一切善行,与一切功德相应,因此,《大智度论》卷十五说:“精进法是一切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精进有三种:

  • 披甲精进:菩萨修行精进,不畏惧诸苦,勇往直前,譬如战士披铠甲,自然有恃无恐。
  • 摄善精进:大小诸善,能勤行不倦。
  • 利乐精进:菩萨利益劝化众生,不疲不厌。

  精进能使善法日增,速得成就,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因为精进的原因,比弥勒菩萨早九劫成就佛道。

  • 禅定

  禅定,梵语禅那,指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

  凡夫攀缘五欲六尘,心如猿猴,又如脱缰的野马,到处流荡,片刻不止,因此修行难成。禅定除了能止息内心的妄念之外,并且可藉由禅定而启发智慧。禅定分为三种:

  • 世间禅:指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为凡夫所修的禅定。
  • 出世间禅:有观、练、薰、修四种,为超出三界的大小乘禅定。
  • 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等九种大禅,为佛的大定。

  禅定不可思议,可引发神境通,得以飞行自在,并且可得到十种利益:

  □安住仪式:习诸禅定,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有勉强。

  □行慈境界:常有慈爱心,无伤杀众生的恶念,对于众生,悉皆安稳。

  □无烦恼:诸根寂静,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

  □守护诸根:常防护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

  □无食喜乐:得禅味以资道体,因此虽然没有饮食,也自然欣悦。

  □远离爱欲:心不散乱,对一切爱欲都无染着。

  □修禅不空:虽然有诸禅的功德,证得真空的道理,但是不堕于断灭之空。

  □解脱魔□: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都不能缠缚。

  □安住佛境: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对于佛的知见自然明了,因此心地寂灭,住持不动。

  □解脱成熟:惑业不能迷乱,无碍解脱自然圆熟。

  • 般若

  般若,梵语般若,此翻智慧。指修习八正道以及诸波罗蜜,而显现的真实智慧,此智慧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因此称为般若。

  般若为六度的根本,是一切善法的渊源,能够度越生死之海,到达菩提彼岸,因此称为诸佛之母。《大智度论》说:“诸佛及般若,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般若分为三种:

  • 实相般若:是般若的理体,众生所本具,离一切虚妄之相,是般若的实性,即一切种智。
  • 观照般若:是观照实相的实智,了知诸法没有自性,所以称为观照,即一切智。
  • 方便般若:是分别诸法的权智,善巧分别诸法,称为方便,即道种智。

  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在彻悟诸法实相,离一切虚妄而得解脱,更重要的是菩萨以此无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广行六度万行,而能“一切舍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修禅而无所住。”不着一切而具足一切,以完成佛道。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根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精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

  关于六波罗蜜与福智二资粮的关系,依《解深密经》卷四与《菩萨地持经》卷一所说:施、戒、忍三波罗蜜是福德资粮,般若是智慧资粮,精进与禅定二者通福、智二资粮。六度修满,具足福慧庄严,则能成就佛果。

【体验与反思】实践六度的几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一、布施:是给人呢?还是给自己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人,其实是给自己;是自己发财之道!

  二、持戒:是束缚呢?还是自由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束缚,其实是自由;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亏呢?还是占便宜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其实是占便宜;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进:是辛苦呢?还是快乐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辛苦,其实是快乐;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禅定:是呆板呢?还是活泼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呆板,其实是活泼,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向外求呢?还是向内求呢?

  表面上看起来是向外求,其实是向内求;是自己明理之道!

  所以,实践六度是自己幸福安乐之道;更是究竟解脱的得度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欢迎广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