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笔记--《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2010-03-09 05:30:29)
标签:
教育感情移入投入产出一流大学高档奢侈品中国杂谈 |
分类: 心智 |
书名:《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作者:薛涌
可能获益人群:大学学生,培训教育工作者
【笔记】
- 上大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算的是投入产出。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是精神行为,追求的是人生理想!
- 大学培养你对生活的敏感,帮助你体会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分享别人的感情,理解我们文明的源流,或者教育你更有效地建立人际纽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等;
- 大学生活的核心是disputation(论辩);
- 训练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则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 大学教育的根本,就是这种心灵的自由。你的技能可以被雇用,但你的心灵绝不能被雇用。大学要培养的,就是一个能主宰你生命的心灵;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工具;
- 课堂只有变成一个多重叙述的场所,才能反映世界的复杂性;
- 批判性的阅读、破解既有的叙述、解构叙述特权、发现被压抑的叙述者的声音、通过感情移入理解他人等,是认识人和社会最基本的,又是学无止境的技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什么事业,首先要懂得如何解读生活的文本;
- 孟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 在官僚系统还是在企业,文献体现着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如果你不能参与写作这些文献,不能有效地阅读这些文献,你就无法担任任何中高层的工作;
- 写作是你独特的人生叙述;
- 蒙台梭利:要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大人只是在一旁协助,就像当助教一样。是一岁的孩子创造了一个人的人格,而不是家长和老师强加于他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要让人的这种能动的自我过程不断持续下去。
- “听话”不足以塑造真正的人;
- 学徒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自己动手来完成。这是一种以解决真实的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学徒制所确立的干中学、学中干的原则,也被大学吸收。
- 中国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对基本的教学改革,却避而不谈;
- 在中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学问,不懂什么。在美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激发人的能力;
- 当人意识到死的时候,才感到真正在活着。
-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自己。
- 大学不是大楼,也不是大师,而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学术共同体,甚至是一个教育的乌托邦。
- 大学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人为中主,而不是以研究为中心。
- 一流大学,说到底就是英才教育:不管你出生在什么家庭,不管你有钱没钱,只要优秀,就有接受这种教育的机会。
- 如果把大学的教育经费砍一半用于基础教育,中国的大学水平反而更高。中国教育战略最大的一个失误,就是没有利用高速城市化的机会,给进城的农民工子弟提供及时优质的教育服务;
- 如果高等教育像高档奢侈品一样只对买得起的人开放,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不仅是社会不公平,而且还是效率的下降、大学的弱智化。最后,出得起最好价钱的人所能买到的,也不过是一堆高价的废物.
- 企业不算投入产出会破产,个人也一样。
- 美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一个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打破精英的entitlement意识。也就是打破精英理所当然的权利意识。
- 你是不是精英,不在于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不在乎你有多么高贵的嗜好,而在于你对周围那些和你享受平等权利的人有没有感召力,人家愿意不愿意跟随你。
- 孩子日后的成就,在于他或他创造了什么,而不是享受了什么?
- 在美国人的教育理念中,领袖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身份,更不是一种特权。
前一篇:书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