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动机与竞争力
(2009-03-05 22:40: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智 |
有一个调查,题目是探寻大学生阅读的动机。调查发现,在阅读动机中,“训练独立思考能力”这个原因普遍不受重视,大学生阶层因为“无聊/打发时间”而选择阅读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职业阶层。
而在美国,大学生连教授指定的读物都读不完,几乎没有什么时间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更何况是为了无聊、打发时间!”
中国的中学实行的是六年学制,学生被老师塞了整整六年的教科书与考试用书。
相对于中国学生,美国中学生的六年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相反,美国学生一旦决定要进大学,头一两年必定是通识教育,接下来的主修课程才真正需要你进行主修阅读。
美国大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观念:如果没有和专业课程相关的阅读,光是在图书馆看一些社会畅销书籍,咱们何必要费尽心思进大学呢?
- 中国
书籍任我选,只读休闲书 - 美国
读书有专攻,让书选择我
有一位美国作家生动地形容了美国年轻人的读书观。费迪曼在《一个年轻作家的读书经验》中写道:“过了17岁以后(有的人会延后一两年)就是书来选你,而不是你去选书了。你必须在某种限制之下去读书,阅读成了一种计划,成了大学课程中的一部分,或成为获取某一种学识的工具……”
可是中国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中却有太多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在中国,不知到底是大学生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的大学很少给学生阅读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生大多由于高考考试分数的驱使,不是基于自己真正兴趣而选择大学的某个专业,所以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欠缺主动积极求学意愿的命运。
20世纪,大量的学科在新生、在分化、在细化。于是全世界的大学教育都在为学问的细化与窄化而苦恼,所以美国大学教育立刻出了新招:大学头一两年必须加强补充一些通识教育。实际上,中国大学生面临的学问细化与窄化的问题比美国严重多了。中国在20世纪里延续着近百年来中学、西学之分,理科、文科之分,许多年轻人即使进了大学,也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牺牲者—因为文理学院之间的阅读重点根本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文学院之间,中文系与外语系的阅读也基本谈不上贯通。
很多中国大学生,他们的老师并不是没有看到这些问题,让学生放任自流,事实上,不少老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列出满满当当的阅读书目,只是没有几个学生会在一个学期内认认真真把这些书借来读完。
如果你还在毫无压力地凭着个人兴趣选择看书,你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大学生了。至少,和你处于同一年级的他们正在被“有用的书”填满。
中国大学生的这种阅读习惯,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的知识单一、陈旧,与企业需要知识储备有很大的差距,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被正视,其所带来的伤害至少在未来的3-5年内还要影响中国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