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天之序之十二时辰

(2008-10-04 14:41:55)
标签:

杂谈

分类: 健康

人的疾病,多数是生活习惯所致.如果一个人能够因天之序,将自己人的生活起居与天地的变化合拍,就会在到"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境界.

因天之序列主要包括十二时辰与一年四季, 我们先从十二时辰说起.古代一个时辰代表现在的两个小时,所以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作为宇宙间最为精密的物体,人的身体在十二时辰有明显的特征,掌握这些特征,人就会更容易做到"天人合一",更容易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 子时(夜里11—1点)——胆经当令.晚上11点,人体的生机已起,这时不要吃东西,否则容易伤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最好在11点前睡觉,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睡觉养阳气。有的人说夜里11点到1点工作质量是最高的,实际上你用了人体最宝贵的东西,等于用生命来换工作了。
  • 丑时(夜里1—3点)——肝经当令.肝主藏血,所以要想养好肝血的话,凌晨1点到3点要睡好。
  • 寅时(夜里3—5点)——肺经当令.人体的气机都是讲顺其自然,也是从肺经开始的,这个时候是阳气的开始,是人从静变为动的一个开始,也就是转化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
  • 卯时(早晨5—7点)——大肠经当令
  • 辰时(上午7—9点)——胃经当令.从子时开始到7点至9点之间,实际上是人体的重新再分配,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也是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如果没有吃早饭的话,到了九点的时候就会出现空运化,出现头晕,长期下去对人体的损伤是非常大的。记住晚饭要吃少,而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去吃饭、去睡觉就不会生病。很多人把晚饭当成正餐,中午饭和早饭都忽略掉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吃早饭。辰时对应的生肖是龙,是集中各个动物的优势而成的,这就是告诉你吃饭可以让你变成像龙一样的,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能量.
  • 巳时(9—11点)——脾经当令.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现在开始运化。比如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一样,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腐化掉。那么脾是什么呢?脾的右边是一个卑鄙的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这些东西都会补充到人的身体里,巳时是蛇的属相,蛇在古代就是大蚯蚓,它有钻土的能力,它能够把土地疏松,所以脾就是具有这种功能的。
  • 午时(上午11—13点)——心经当令.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子时和午时,午时的特点就是午时一阴生。一上午的运化全是阳气,这个时候就是一阴生。中国人并不是全方位考虑阳的问题,而是考虑到这时候阴气开始升起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候是阴阳的转换点,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 未时(下午13—15点)——小肠经当令.午饭要吃好,就是营养价值要高,不见得要多,一定要好,午饭的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如果吸收不好的话,就会在人体形成垃圾。
  • 申时(下午15—17点)——膀胱经当令.申时在12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窜下跳的,可以上窜下跳的经脉。所以古代讲“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个时间段是学习的好阶段,如果是正常的人,这个时间段判断力非常好。
  • 酉时(下午17-19点)——肾经当令.我们中国人特别地好补肾,一般的话,一个好医生会提醒你在这个时候服中药较好,因为肾正好值班,在12经脉里这个时候是主要的,补品不是随便吃的.申时在12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窜下跳的,可以上窜下跳的经脉。所以古代讲“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个时间段是学习的好阶段,如果是正常的人,这个时间段判断力非常好。
  • 戌时(晚上19—21点)——心包经当令.什么是心包呢?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人应在这时准备入睡或进入潜睡眠状态.
  • 亥时(晚上21-23点)——三焦经当令.亥时告诉我们:你想要让生命有一个起点,要像孕育生命一样对待你的身体,这个时候你一定要睡觉亥时是猪,猪的形象是什么样?懒吧,吃饱了哼哼唧唧就睡,也就是到了亥时你就是懒要享受,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你才有可能孕育新的生命,才可以让子时的阳气生发,它和少阳是相关的。这两个时辰都是阳的最初的那一点生发,所以我们一般来讲,大家最好的休息的方法,最起码老人和小孩都可以做到,晚上10:30一定要睡觉,而且要睡得要像猪一样的香。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一天24小时12时辰。从亥时开始,生命进入了新的轮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