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教化将是长期的
标签:
中华文化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可持续性生存可持续性发展 |
分类: 社会杂谈 |
文/王世保
一
近百年被动挨打所形成的文化自卑心理和大半个世纪的科学化教育,使得现代中国人内心对中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中国民国以前的固有文化及其文明是落后的,因为清朝政府闭关锁国,没有及时地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进行文化革命,全面吸收和发展西方文化及其文明,所以才出现被动挨打的局面。工业文明给现代中国带来的富强更是遮蔽了现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明差异化的反思,始终不能洞悉中国固有文化及其文明的先进性。
中华文明的先进性需要在二十一世纪才能突显出来。一个是和谐的生态文明,能够可持续性生存;一个是破坏的工业文明,以牺牲人类生存自然环境为代价。基于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现代工业文明,其实就是伪文明。它满足了人类短暂的极度纵欲,却给人类带来人性的堕落和环境的破坏。我们需要揭开十九世纪后因为被动挨打形成的谎言:中国固有文明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中国被动挨打的主因是中西文明的差异化,而不是中华文明落后。
二
中华文明在十九世纪以后的被动遭遇源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侵略性和破坏性。西方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有两个节点,都是由海盗国家来完成的。原子论起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地区的各个国家在当时则是海盗国家。由于人多地少,海上交通方便,古希腊人只有通过海上经济贸易和对外殖民掠夺才能获取生存资料和财富,这种生存状态培育了古希腊人内心所具有的贪婪和占有欲。古希腊人对外的贪婪占有与破坏就内化在其民族意识里,形成破坏的原子论。
古希腊原子论的各个形态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开始走向全面复兴,并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对人类未来走向有着深远影响的工业革命。英国在当时也是依赖对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的海盗国家,欧洲人所固有的贪婪和占有欲成就了工业文明的侵略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只有不断对自然进行破坏,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制造商品的质料;工业文明只有不断地对外侵略扩展,才能持续地扩大增殖资本的交易市场。工业文明的侵略性与破坏性阻断了中华文明。
三
支撑工业文明持续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的极度纵欲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的极度纵欲用经济学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消费,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用经济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供给。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增加消费和供给的强度,随之就是人类持续地加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纵欲带来人类的堕落,产生了精神危机;破坏带来环境的恶化,产生了生存危机。面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深重的存在危机,中国文化其实已经肩负着拯救未来的使命。
工业文明需要并推动着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可持续性发展就意味着人类的存在危机不断地加重,直至面临着毁灭的危险。人类要想在地表上可持续性生存,就必须放弃对可持续性发展的维持,实现文明的转向,再次回归和谐而又稳定的中华文明。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实现自我拯救之后,就必须关心人类未来共同的命运。未来不是现代化,而是东方化。如果从更远的历史眼光来看,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与破坏是短期的,而中国对世界的教化将是长期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