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艾滋病要点简述(三):中医调整内环境疗法的药理机制
(2016-05-02 15:08:02)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帖资料 |
2007年12月,笔者在《中医学,超前的人体生态科学》一文详尽阐述了人体内环境疗法。中医学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即是人体内环境综合情势的信息表达,阴阳是其总纲。与西医学理论体系不同,中医对传染病的治疗,不是依靠药物直接杀灭病原体,而是通过调整和营造不利于病原体生存的机体内环境(包括细胞内环境),提高机体代谢功能和自我修复能力而愈病。艾滋病为“内源性寒疫湿毒”,其免疫学的人体内环境特征集中表现为“细胞免疫低下体液免疫过剩”,因而笔者在《艾滋病证治钩玄》首次提出了“分离HIV,调整内环境为务”的治疗主张。据此,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必须具备既能提高细胞免疫又能抑制体液免疫的双重功能。笔者上述论述,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2005年6月完成的“艾立康胶囊环孢素A所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实验(CSA)”的支持。为艾立康的HIV抗体转阴提供了药理依据。实验结果见列表:
艾立康对免疫受抑小鼠淋巴细胞亚群影响:
组 |
例数(n) |
CD3+ |
CD4+ |
CD8+ |
CD4+ /CD8+ |
CD19+ |
正常对照组 |
20 |
65.24±7.10 |
48.94±6.01 |
17.59±6.01 |
2.96±0.77 |
23.05±5.38 |
CSA模型组 |
20 |
56.79±8.85△△ |
38.17±6.29△△ |
16.45±5.33 |
2.49±0.74 |
18.02±8.90△ |
贞芪扶正组 |
20 |
61.77±12.05 |
41.98±10.74 |
18.20±4.23 |
2.33±0.87△ |
23.06±7.41 |
艾立康高剂量组 |
20 |
61.60±7.52 |
44.35±7.61** |
16.26±2.88 |
2.82±0.77 |
14.23±5.66△△ |
艾立康中剂量组 |
20 |
65.40±14.71* |
47.13±13.20** |
17.29±4.41 |
2.78±0.78 |
17.68±7.50△ |
艾立康低剂量组 |
20 |
61.99±13.16 |
43.25±12.26 |
18.65±5.04 |
2.49±1.04 |
16.94±5.48△△ |
注:△与正常组相比P<0.05,△△P<0.01;*与环A组相比P<0.05,**P<0.01
该实验时间为21天。列表中的CD19,是表达于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记,代表体液免疫。盖B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抗体lg而发挥体液免疫效应。在体液免疫过剩情势下,抑制体液免疫就成了艾滋病药物修复病理损害以控制症状的重要条件。列表中艾立康各剂量组都能提高参与细胞免疫的CD3、CD4、CD8在外周血的表达,高低剂量组与贞芪扶正组相当,中剂量组不亚于正常对照组,这是十分理想的效果。更值得关注的是,艾立康在提高细胞免疫的同时,还能将CD19表达的体液免疫调控在明显低于贞芪扶正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状态,高剂量组尤为显著。该结果为艾立康全面控制症状并获10例抗体转阴提供了药理依据【注】。上述数据足以说明以下问题:
(1)艾立康能使HIV/AIDS患者在提高细胞免疫(CD4、CD8表达),与抑制体液免疫(CD19表达)间的作用靶点作出均衡调节,从而有效避免和纠正多克隆B细胞激活的高浓度lg之发生。
(2)源清则流洁。按其获得性免疫病形成机理,CD19的调节性降低,可使HIV/AIDS患者的大量病毒(包括HIV、EBV、CMV)、机会性菌群和高浓度lg得到有效清除,从而使诸多症状得以控制。
艾立康的CSA实验,是从现代免疫学角度对其进行药理机制的阐释。但现代免疫学还远不足以阐明免疫机制与疾病归转中的所有问题,至今仍未明了HIV导致免疫功能衰退并最终发病之机理,AIDS患者中不乏免疫细胞数倚低(如CD4<50)却能正常生存之例证。
免疫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义免疫强调机体的整体防病抗病能力,包括未被现代医学认识的新陈代谢系统、自我净化系统和自我修复能力。CD3、CD4、CD8、CD19等等免疫细胞,不过是西医狭义免疫的内容,仅仅是人体抗病能力的一个侧面而已。西医学之所以不能阐明免疫机制与疾病归转中的所有问题,就因为只局限于狭义免疫的围城,缺乏整体认识。《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升降者,新陈代谢自我净化也,中医学之阴阳与精气神是也。免疫系统在抗击病毒、细菌、非己异物过程中产生的抗原分解物质和自身代谢废物,也都必须通过机体新陈代谢系统和自我净化系统排出体外。
中医调整内环境疗法的特点是:症状控制快,体质恢复快,病毒清除快,无耐药反跳现象。
或曰:抗体终生携带,转阴决不可能。
答曰:非也。此乃本本之见,既不合乎辨证法逻辑,更不合乎事实。正常人并无HIV抗体。抗体存在的前提是抗原的存在或曾经存在。一旦抗原彻底消亡,就不可能再有新的抗体产生,原有抗体不可能背离世界万物共同遵循的从生到灭这一自然规律永恒存在。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自己”与“非己”两部分。所谓“自己”是指生理性抗体,如器官同种异体移植的排斥现象,其抗体可终生携带。所谓“非己”是指病理性抗体,属病原体引发的人体免疫现象,这种抗体不可能终生携带。对于抗原已经消亡的正常人体而言,抗体就是“异物”,机体的升降代谢活动必将在某一过程中将其消亡。记忆细胞不等于抗体,只有同种病原体再次侵入才会演变为抗体。“抗体终生携带”论来源于某些阳性病后的终生免疫,如麻疹、天花等,其实这两者并不等同。终生免疫并不等于抗体终生存在。传染病有阴阳之分,感染阳性病原体者抗体存在时间长,感染阴性病原体者抗体存在时间短。HIV属阴性病毒,其抗体非但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反而推进高浓度Ig而加剧自身免疫病(体液免疫过剩),异物性更强,因而抗原消失后被机体代谢消亡也就更快。上蔡的10例抗体转阴就是明证,中国中医科学院吕维柏教授在坦桑尼亚的8例抗体转阴也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