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辨证”的中医不需要“机械”的随机对照试验(下)

(2010-06-10 11:01:25)
标签:

辨证论治

个性化

随机对照试验

健康

分类: 《中医非科学论》

三、中药西制与随机对照试验

纵观中医现代西化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卫生部在1987年发布了中药新药疗效评价具有里程碑式的《20个病证的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自此以后卫生部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加有关病证的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通观这些所谓的指导原则,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仿照西医西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评价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程序进行编制的,而且每一个病证都还对应有西医的临床试验评价标准。我们知道中医和西医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理论体系,它们各自有各自确证疗效与安全性的方法,那么中医学界为何要强制性地要求中药的疗效与安全性必须采用西药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来进行评价?

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正是中医学界在唯科学主义思潮的作用下西化中药的结果。如今,已经被西化的中药不仅要从西药的角度去阐释单味中药和有关复方制剂内含的有效物质基础,即通过物理化学手段从中解析出众多的单一化合物作为其本质;更需要按着西药新药研发的过程对中成药进行西研、西制和西用,尤其是在西研的过程中要采用那种体现西医理论所固有的机械还原特征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行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我们知道中医的辩证论治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即使相同的证类,不同的病人都会因症状的个体差异而出现处方的不同。中医治病的这种因人而异的灵活性使其在临床上能够针对病人最大限度地保证处方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中医的疗效与安全性取决于辩证处方,而不是象西医那样取决于具有固定形态的药物制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即使将处方制成丸散膏丹之类的固定制剂,也多是中医家依据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该处方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做的。此外,即使有能够普遍应用的经方,也是医家进行辨证论治后给予的。因此,中医所具有的辩证论治的特征决定了中医家在治病过程中以汤剂为主,以丸散膏丹为辅。那么现代的中医学界为何一反中医这种固有的治疗规律,普遍地应用起中成药来?

汤剂是中医家依据患者个体情况临时配制的,它只能供当下的患者自己使用,而不能作为特殊商品在社会上普遍流通。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所注重的恰是能够普遍流通的商品。国家要想大力发展中药工业经济,就必然地依赖于具有固定形态且能在市场上普遍流通的中成药。为了推动中药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升中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一直在大力支持中成药的研制与生产。中成药的类西药特征正好为其西化提供了基础,于是中药西研、中药西制以及中药西用的全盘西化就成为了中药现代化的主体内容。

对于中药西研而言,由于中成药具有固定的制剂形态,且能够单独在临床上给药,就为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奠定了基础。中医学界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提出各种病证的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指导治疗相应病证的各种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中成药的疗效与安全性本是由中医家在使用时进行辨证论治决定的,它们一旦脱离临床的辩证论治为广大患者自选自用,或者不经辩证而是进行简单地辨病给药,就会像西药新药那样出现大量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比如龙胆泻肝丸事件就是患者不经中医家辨证长期随意服药导致的。

现代中医学界通过西化中药使其能够采用西药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但其西化的结果导致中医中药违背了固有的理论规律,开始具有与西药相同的缺陷与弊端,而这正是中药西化的恶果。因此,现代中医学界的有识之士需要对中药西化加以有效地批判,阻止中医中药进一步走向西化性的异化,推动中医中药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和发生规律健康地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