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根本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作者:王世保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以讹传讹的传统,那就是:《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这是一个不自知的误导国人的大谎言。
《周易》根本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一、《易》在春秋以前只是一本卜筮的书
《易》在春秋以前只是一本卜筮的书,这样的定性根本没有贬低《易》在当时的地位和重要性,这是由卜筮在当时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的。卜筮的活动在周朝归于春官宗伯管辖的事务,这种活动是古人与神灵相沟通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平常的百姓,事无巨细,在做事之前必须先要从神灵那里寻求吉凶,以便作出决断。因此,卜筮在古人那里是一项重要的日常活动。《易》在当时就是指导人们如何与神灵沟通的阶梯。
二、《易》在孔子之后才上升为六经之首
孔子读易,有韦编三绝的功夫,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了出来。也正是孔子对《易》的发挥,才由后世的儒生虚妄地把《周易》抬高到不二的地位。
孔子通过对《易》的发挥,谈出了自己对天道性理的见解,这一部分空洞的见解随被后世的儒生定为儒家思想最高的义理,并对其顶礼膜拜。而在四书五经编定之后,《周易》就成为了五经之首。
三、生活实践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易》在春秋之前是与《诗》、《书》、《礼》、《乐》和《春秋》并列的。从后五经的内容来看,我们看不出《易》对其内容有任何的实质性影响。
无论是《诗》、《书》、《礼》、《乐》,还是《春秋》
,这些经典的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民族的长期的生存实践。这些经典只是中华民族对自己生活实践的不同方面的总结,包括《易》。
比如阴阳五行理论本身是古人在对天文地理的长期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和物候总结出来的,而不是从八卦的几个符号中衍生出来的。虽然八卦中也含有阴阳五行理论的信息。
你可以把《易》的卦符看着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但是你绝不能把《易》看作中国文化的源头!
四、《易》与其他中国文化之间只是相互影响
《易》在自己的历史中经历了由易经到易传,再由易传到易学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易》与其他文化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如《易》与儒家的结合是从孔子开始的;《易》与道家的结合是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开始的;而易学与中医的结合就更晚......
如今,随着国人对《周易》的关注和研究,《周易》的应用也会日益广泛。
中华民族在以往的生存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不朽的经典,当这些经典在指导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生存实践中,也必然会产生众多的新的经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