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前,十年之后

标签: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音乐剧 |
分类: 产业解读 |
中国音乐剧的黄金十年
文化广场作为上海文化地标由来已久,拥有太多故事和记忆。而今年,是它作为现当代剧场的十周年。
十年是大年份,编辑部的同事让我写写这十年来策划与运作节目内容的感想。当初被调任文化广场负责节目内容,对我来说实属偶然。之前我在音乐剧圈算是业内人士,爬了很多格子,说了很多话,说来惭愧,论专业建树当年胜于如今,现在的空余时间毕竟太少了。
十年,不止是文化广场,中国的演艺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趋向市场,团购趋向散票,从表现形式到内容方向,从代际差异到审美转换,从科技变革到观演关系……,任何一面在戏剧历史上都是独特的。时代发展太快了,很多东西还来不及沉淀,又开始了新变化。
十年来,文化广场一方面与国际接轨,持续开放、引进、合作了世界前沿和优质的音乐剧作品,推动了音乐剧在中国的全球视野与进程。另一方面,行业也在努力寻找、实践与证明中国式的舞台表达。此外,互联网、全媒体与高科技的融合发展,可谓前所未有。这股力量超出了预期,对中国剧场演艺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想谈未来,不免想先谈谈历史。
中国现代剧场的业态,是一百年前从西方传入、近二十年集中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我们自己的“剧场业”是与戏曲对应的戏台文化,一路绵延几百年至今。说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剧,是有道理的。戏曲的衰落,只因为当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不能有效支撑传统戏曲的剧场业态,并非戏曲自身出了什么问题。但既然换跑道,就免不了重新跑,再次做回“小学生”。其实,现代剧场业也不过是百余年来中国全方位西化的一个局部缩影。
看看亚洲近邻,日韩在西方戏剧的跑道上比我们出发早得多,发展基础也好得多。日韩的音乐剧产业起飞,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末,那时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消费能力和意愿都很强。如果把中国音乐剧放在东亚的视野去看,虽然我们已集中发展了20年,其实还一直处在补基础的阶段。
要注意,日韩起步是音乐剧本土化,因此他们培养的是自己的演员和制作队伍。而我们起步是引进,因此就行业资源的积累,日韩与我们拉开了差距。
“拿来主义”是过去20年中国音乐剧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主流,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全球化推动了更多海外剧目巡演的可能。另一方面,和文化心态有关。民众心态,是会影响产业形态的,所谓“需求决定供给”。我们看到,从2002年《悲惨世界》到2020年新冠疫情之前,18年来中国一直以海外经典音乐剧为主流,特别在上海,这座海派城市对于全国其它城市具有音乐剧示范意义。
18年,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可以算两代人了。
但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新的趋势,那就是年轻一代是更自信、更有个性、也更自由的。他们更在乎自己的感受,追求自己喜欢的作品和人。人有自信,才能自主。我们的上一代,骨子里还是不够自信的,迫切需要吸收和学习,因此拿来主义盛行。而下一代富足了、自信了,创新也可能随之而来。
因此我认为,中国人演戏给中国人自己看的音乐剧时代,就快到来了。
文化广场的十年与三个时期
回到正题。
十年,回头想来,文化广场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自觉直觉期”。自觉+直觉,是因为必须,也因为热爱,有了热爱,也会勇敢。记得我刚来到文化广场的时候,老实说对能否以音乐剧为品牌,按照自负盈亏的方式运营一家偌大的剧场,并没有把握。
但新平台的好处,是给人“海阔任鱼跃”的兴奋。作为资深音乐剧爱好者,我的确有太多渴望亲眼看见的戏了,那就先干起来吧!直觉告诉我,有些戏不会错。直到今天,我还是依赖于自己对内容的直觉。在这个行当,很多道理都是“马后炮”,决策的关键那一刻比的是综合的思考力和感受力。
从2011年的开幕演出《极致百老汇》到年末大戏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我们的开篇很精彩,也走对了路。
年末大戏其实是检验音乐剧能否养活一个剧院的重要指标,做成了,就有戏。当时,大家其实都没把握,但我倒有信心。那时我已知道,一个戏行不行,关键取决于品质与推广,两者缺一不可。不能简单以成败论英雄。
2002年,《巴黎圣母院》第一次访沪只演了5场,票房不佳的原因不在品质,而是没有大力推广。后来我们的《巴黎圣母院》一炮而红,连演24场,竟小有盈余,证明了选对了戏,把推广做好,就能把剧场养起来。到了第二年,我心心念念的另一部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来了,成功连演20场。8年过去后,《巴黎圣母院》更不一样了,2018年竟创下了两天销售1700万的历史佳绩。
第二个阶段,姑且称为“理性成长期”,大约从2014年《剧院魅影》开始。在经历了头三年初创期之后,文化广场已树立起了音乐剧的品牌,有了比较垂直的观众,有实力和能力在一年中同时运作体量更为丰富的海外音乐剧了。
从2014年至2017年,文化广场音乐剧演出体量开始持续上升。到2018年,甚至一年可以演出10-12部海外原版音乐剧,这是之前不可想象的。其中,有一半是我们自己主办,另一半则来自社会上的民营演出公司,比如聚橙、七幕人生、华人梦想,等等。
文化广场在这个阶段实现了自负盈亏,几年内拉出了一根盈利的小阳线,直至今天。有了作为,就有地位。2016年上汽集团对文化广场的冠名,对于我们更是锦上添花。
因为市场惯性和供需关系,引进海外剧目依然是最有效、最快速的商业方式。有不少资本推动型的民营公司为了制造更快更大的现金流,体现市场活跃度,也会选择引进国际大项目。而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作为中国音乐剧的标杆剧场,既是音乐剧大势的推动者,亦受益于音乐剧大势的发展。在2016-2018年,有大约近25部海外经典音乐剧来到文化广场的舞台,每一年海外音乐剧的演出体量已稳稳站在200场以上。
如果不是疫情,引进海外演出的步伐可能不会减缓。但我判断,因为政治经济的全球变革,疫情后的海外演出恐怕也恢复不到之前的状况了。
这对于本土原创和中文版显然是一个利好,也促使第三个阶段——我称之为“本土自制期”快速到来。过去三年里,音乐剧中文版,特别是小型中文版活跃起来是一个重要现象。虽然体量无法与引进大戏相比,但音乐剧因为小戏而接地气了。一批忠实的粉丝群体因为音乐剧小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而汇聚起来。
过去的20年,音乐剧的推广过程中还难免有精英化的味道,口号也很高大上,令人仰视。而如今的音乐剧更属于年轻一代,是愿意与作品和演员建立平等、亲密关系的一代。因此,音乐剧由自己人创作与制作,由自己人演出,给自己人观赏的行业基础已经基本具备,可以参照日韩当年音乐剧蓬勃起飞的基础时期了。
不算疫情下的2020,过去的四年,是文化广场成长最快的四年,倒不仅是票房成绩和音乐剧数量场次屡创新高,更是我们在原创孵化与中文版制作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今年是文化广场自制音乐剧的大年,共7台自制音乐剧,其中4部为新戏。同时原创孵化也迎来了丰收年,3部前年孵化的原创作品《生死签》《南唐后主》《对不起,我忘了》将于今年首演。去年孵化的2部原创作品《南墙计划》《无法访问》也已完成认标。而今年的孵化已经评选出了5部入围作品。孵化是我们在度过生存期之后的行业回馈,也是一种行业前瞻。我们不仅孵化作品,也孵化人。对此我们感到高兴和骄傲。海外演出虽然可能有更好的收益,但最终,中国人演音乐剧给中国人看,才是真正有效的积累。
热闹之下的远虑与近忧
乐观之下,我也有担心。疫情到底是中国自制音乐剧的催生剂,还是一种拔苗助长?去年和今年,我看到了一些现象——有着急上马、催熟的戏,有主创主演同时接着几部戏,有制作粗糙的戏,也有只顾流量的戏……而演员价格与制作资源明显上涨过快。短期看,行业似乎很热闹,但却隐含着破坏规范、败坏人心的隐忧。
我们现在有一个不太好的戏剧现象,就是所谓观众的“非正常迭代”。在世界戏剧发达的国家,正常的“迭代”是各年龄段观众持续累计的,年岁增长,观众不是变少,而是更多。但中国不是累积,而是迭代,一代“灭了”一代。
结果就是商家总在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服务。
吸引年轻人看戏、为年轻人做戏当然无可厚非,但中年人、老年人,那些过去爱看戏的青年人,为什么渐渐就不太看戏了?这个结论我们是有数据支撑的。显然这并不健康,但反过来也说明,剧场在中国不是必需品,而更像生活的调剂品。当生活压力变大,可支配的收入和时间变少,戏剧生活是可以被放弃的。而在戏剧发达的国家,剧场是生活的必需品,不会因为岁月渐长而减少消费,相反,年纪增长反而容易成为稳定的观众。比如FAMILLY SHOW(家庭戏剧),是西方最主流的演出形式之一,为此《狮子王》《魔法坏女巫》《猫》等合家欢的音乐剧可以盛演几十年不衰。
快速迭代的观众,追逐短期效益的制作人,单纯迎合观众而不是引领,最终可能让行业因为缺乏魅力而受到大众冷落。这是我担心的。
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技术革新与观演关系。如今,我们走在现场演艺的十字路口,西方2000多年的剧场传统可能会“转折”在我们手里,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可能就是这么凑巧地遇到了历史转折点。大家这么忙,进剧场的决策这么重,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准备和符合时代的内容支撑,剧场是有可能被时代颠覆的。
而且,人类的体验在科技之下获得了几何倍数的增长。AR,VR,沉浸式,全息……我们被信息包裹,轻而易举可以获得过去不可想象的体验。那么,在剧场这样安静的面对面环境下,以什么拉住年轻观众?它的竞争力在哪里呢?
在没有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的时代,舞台艺术当然一枝独秀。但如今有那么多娱乐的选择,那么便捷,舞台艺术的挑战无疑增加了。对中国尤其如此,因为我们的舞台艺术还没有很强壮,就开始遭受新业态冲击了。我认为,西方戏剧发达国家早年如果碰到与我们如今一样的遭遇,他们现在的戏剧业态也会不一样。
即便没有太多科技含量,类似剧本杀、密室的体验类游戏,有一定戏剧性,决策更轻,更便捷,门槛更低,更容易吸引年轻人。我看到在去年疫情期间,剧本杀和密室产业是逆势大幅增长的。这又是新一代的演艺内容与消费群体了。
我们剧场行业的起步比较晚,有许多管理还比较滞后。当观众用脚投票的时代到来,当政府不会无限度贴补剧场,当以演出为中心成为必然之时,我们需要怎样的剧场管理?我们需要怎样的戏剧内容?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十年之前,十年之后,一路挑战无止境。这个时代,创新思维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精细化运营也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创新+精细化”,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我想这大概是下一个十年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