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天宣布出梅。
今年真的有点被惊到了,上海出梅偏早了九天。自6月12日正式入梅以来,上海度过了19个梅雨日,据说今年上海的梅雨季有个新名词:过程性降水为主,表现为“雨少温高”的“非典型”特点。黄梅天走了就预示高温和台风接踵而至。
上海属于江南,梅雨季一直是一年中的“气候大事”,对我们来说,潮湿发霉都是一件糟心的烦事,所以对“梅雨”的悲情感早已超出了气象学仪式感。文学角度看:儿时印象里的烟雨迷蒙,是文人笔下的情意绵长。科学态度看:梅雨期让魔都市民感觉经历了一个“假黄梅天”,有点“意犹未尽”。今年入梅后大多艳阳高照,没有“淅淅沥沥”。我还是提心吊胆自己家地下渗水发霉长菌菇,乌龟也爬出水池了,防霉防潮的措施不能放松,除湿机连续进入加班工作状态。马路上满是人们踩出的脚印,一个挨着一个,显出夏日的繁忙。云出的汗从天空中高高地落下,瞬间下倾盆大雨,立即雨后天晴彩虹相见了。
还是一个雨也烦、晴也燥的季节。
江南的潮湿梅季扰人却不扰诗人,多少诗赋依然意浓情深,意境深远。梅黄雨扑地,水白雁横天。叹息夜渠央,屋角月上弦。把卷著床头,我知其人贤。乍梅黄雨过,遍倚层楼,时舞垂阳。暗绿知谁换,似烟浓雾薄,望眼偏妨。也不知道古人还有赏霉的癖好,柳宗元一首咏《梅雨》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梅季江南的丝雨绵绵和雾霭重重一直是我们描述的成语,滴滴答答的水珠可以从地板、墙面、玻璃、柜子、甚至电器上渗透出来,室内就会闻到梅雨时节特有气息。木门变紧也不再声音清脆,就连铁门也被湿气浸泡的不再刚强,走路都会有扭扭捏捏的吱吱声,地面始终是湿漉漉的看长虫出没。“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梅雨匆匆的走了,迎来的应该是酷暑中艳阳了。阴霾的天空也毫不厌倦的把那穿肠消魂的雨水扬洒,低落的心情只是有点点滴滴的大事小事,知道了就扛过去,总有不顺意不顺心的困扰必须承受。应对就行,季节如此、人生亦然、已经不能说是滋润万物,甚至文稿都透着一股旧事的霉味,期待曝晒的阳光来灼热我们,更猛烈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