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危机中的TO BE问题

(2009-02-04 21:10:09)
标签:

to

be

or

not

汉姆雷特

let

it

决断

随他去

杂谈

如同中文一样,英文中也有无数的“警世恒言”。原先读书的时候背过很多,但大多都忘了。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学了英语后,才知道《汉姆雷特》中的“生与死,这是一个问题。” 的原句是这样一段。(那只能算意译,但也确实无法直译)。读书的时候,感悟不深。因为对学生而言,无非就是要将书读好的,不用费神考虑这问题。

但参加工作后,需要自己决断问题时,就渐渐遇到了一些TO BE 或是NOT TO BE的事情。尽管从没遇到过“汉姆雷特”的“是生是死” 般的终极问题。但却也不少,无论是在工作,学习,朋友交往上。。。

渐渐发现,这句话之所以能成为名句,是因为这包括人生中至少80%的困惑。

特别是在企业中,每天都有着千头万绪的事情等待决断。刚进企业时候,很困惑。但在请教一位前辈为什么要对事情这样处理,而不那样处理时。(这是当时年轻的好处,可以厚着脸皮问)。前辈沉思一下后,对我说:“因为那样处理没有必要!”。那时听了,很有“悟”感。年轻时,在工作中,能经常问自己“有否必要这样做?”。这应该是我在“打工”生涯中,学到的最有价值的话。

这些年,发现“HAVE TO BE OR NOT HAVE TO BE”,(是否有必要这样做),是每一家企业的决策人的都应该考虑的战略或战术问题。(但却不是每一家企业都会考虑的问题)。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一定要立即做出准确的反应。如此次经济危机,如何做,是HAVE TO的,就不得不TO BE 。当然任何人都无法保证,你的决断是准确的。(即便当时是准确的,也无法保证对随后的事情是准确的,这如同“蝴蝶效应”,人的决定带来的往往不会是线性的影响)。

但“TO BE”以后,就必须要有“LET IT BE”(随他去)的觉悟。(第一次知道“LET IT BE”是从BEETELS那里)。至所以需要这觉悟,是因为这能解决80%的困惑。

这是一个奇妙的循环“TO BE OR NOT TO BE,然后是 LET IT BE。”(决断后就要随他去,然后再决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