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去欧洲,碰巧与过去的同事一个航班。一路无事,在讨论欧洲的经济,政治的时候,不知怎么就扯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情。
我这同事是个“强人”,过去在大学里教过书,曾代表国家在非洲管理过工厂达七年之久。精通英,日,法,略懂意,德,西语言。话题好象是从欧盟的建立开始的。大家都知道,欧盟的建立,首先标志“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度”。不再通过“火与血”,而是通过文明的力量得以实现。这是前无古人的划时代的事件。
中国的文明与欧洲的文明发展时间差不多。按照新的DNA理论推断人口迁移,人类是先“走出非洲”,聚集在“二河流域”让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再从中东迁移到中国,印度,欧洲等国家。而中国的面积与欧洲差不多。出现“百家争鸣”的时代与欧洲的希腊罗马的时代也比较接近。中国的”夏,商,周“的时代也是联邦制。有一个共同君主,但却不是中央集权。
但历史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现了一个”拐点“。统一了文字与度量衡,中国从此走向了另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在汉朝又得到了强化。(在楚,汉相争时,如果项羽取的天下,作为楚国的贵族,以及其“妇人之仁”的做派,恢复周朝的制度是非常可能的)。
从此以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在分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以统一全国(跟欧洲面积差不多)作为目标。而不像那些欧洲的小国。。。
有人说,欧洲人是生活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在欧洲,罗马时代修建的广场可能就在你家的前面,各个时期的建筑,到处都是,罗马时期,中世纪,巴洛克,拿破仑ETC,多的几乎让人无法关注。这不禁让人奇怪,为什么有同样历史长度的中国(可能更长),古迹无法达到这种密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作为“大一统”的主要目的,导致在中国分的时候的摧毁力量更加强大。中国没有贵族,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早被户灭九族了。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家一直不尊重“私产”。摧毁一直是一个主旋律。每当在“合”的时候,财富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在“分”的时候,完全摧毁。“阿房宫”建成不久就被摧毁了。这一直让后人唏嘘不已。因为摧毁前任皇帝的“私有财产”是一件非常讨好的事情。在后世皇帝立国以前,往往都希望能够抹去先前朝代的痕迹。
但是在欧洲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统一,一直是”战国七雄“的状态。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些”七雄“们,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培养本国人才,挖掘他国的能人,保护私有财产,保护本国的文化,鼓励国人冒险等。可能在欧洲,唯一可被认为是”统一“的时代,就是中世纪,教会的“统一”力量了。但大家都知道,这段历史在欧洲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自己的实力不得到削弱是保证生存的重要法则.
对财产的“彻底摧毁”是一种”自毁长城“的做法。在欧洲,外部的威胁一直大过内部的威胁。
但在中国,只要一旦”大一统“,外部很少有威胁,东边是大海,西边是沙漠高山,南边是些不入流的小国,北边寒苦之地。因为”地大物博“,短期没有外部威胁,还是很容易发挥“规模“效益,迅速的重新建造。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一些巨大工程,往往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完成。如长城,运河等。但在欧洲,经常可以看到建造时间会跨越几百年的建筑。所以在中国一直是强调国家的力量。
由于国家大了,管理自然就有问题,“天高皇帝远”,有些政策法令,你们发了也白发,这是自古就形成的习惯。”攘外必先安内",内乱一直比外乱有杀伤力,内乱成功,皇帝一家可是户灭九族的,而打不过别人,割块地就可以了,反正“地大物博”。如何便于控制?指望地方官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地方官员只是“打工的”,贪污受贿在所难免。皇帝们也意识到这问题,最保险的方法还是“愚民”最好,人民越笨,越好控制。如何达到这目的?“科举”只要读“四书五经”就可以了,“闭关锁国”让人民闭塞。这都是维持“大一统”的必须手段。
(待续)
前一篇:梵高的城市
后一篇:别人的高尚是不能否认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