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品牌吃“三包”螃蟹等于“自杀”???

(2012-03-28 20:24:08)
标签:

汽车

三包

自主品牌

阻力

北汽

e系

华泰

吉奥

分类: 有感而发

自主品牌首推“三包”是在“自杀”?

文/赤脚远足

——自主品牌先于“洋品牌”提前下手“三包”,既表明了对自己产品的信心,也让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产生了市场信心,所谓“一举两得”是也。

自主品牌吃“三包”螃蟹等于“自杀”???

从提高客服满意度的角度看,自主品牌比洋品牌更需要尽快落实汽车“三包”。

 

和以前的八年一样,预计将于今年3-15出台的汽车“三包”政策,还是如期“爽约”了,就在外界纷纷质疑是本土汽车品牌因担心“三包”出台大幅增加售后成本而抵制政策出台时,居然有自主品牌率先愿意“吃螃蟹”——在没有“三包”政策出台的前提下抢先实行“三包”承诺。

 

四天后的3月19日,北京汽车首款自主品牌轿车E系列在北京正式上市,售价5.38万元~8.68万元。同时,北京汽车宣布率先实行汽车“三包”服务政策,E系列将成为全国首款“三包”轿车。在此之前,包括华泰汽车和吉奥汽车在内的少数自主品牌企业,已经对抢先推“三包”跃跃欲试。

 

民营车企华泰汽车就在3-15当天宣布,为提前应对“三包”政策落地,将对旗下部分车型实行“整车5年或15万公里”的超长保修期政策。吉奥汽车则在近日宣布,旗下的产品星旺微面上已经实现了累计200项零部件的“三包”服务,离“整车三包”仅有一步之遥。

 

这让人似乎摸不着头脑,不是说自主品牌才是“三包”政策出台的最大“绊脚石”吗?从常识判断,北汽E系列“吃螃蟹”的做法似乎不合逻辑。

 

在北汽自主品牌E系列以“三包第一车”名义登场之前,曾有某知名微车品牌的销售老总告诉笔者,为了提前应对“三包”政策落地,他们对实行“三包”后可能给企业增加的售后服务成本做了一个估算,即一旦“三包”政策落地,当年就要增加售后成本近两亿元。

 

照此推算,一家在国内微车行业排名“前三”的微车企业,仅“三包”政策的出台就可能要多掏10亿元以上的运营费用。毫无疑问,这些数字对本身盈利能力就弱的本土企业而言,意味着他们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企业经营由微利状态直接进入亏损。

 

但从售后成本的增加这笔经济账来看,自主品牌应该是“三包”政策出台后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业界对于“自主品牌在背地里可能联手抵制‘三包’政策出台”的阴谋论更加深信不疑。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源是,自主品牌汽车与“洋品牌”在品质管控上仍存明显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被认为在短期内难以弥补。

 

反应到消费习惯上,这种“差距”仍然左右着消费者的决策。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都有过这种“纠结”——想“贪便宜”卖一辆本土品牌汽车,但考虑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小毛病”,消费者最终还是“忍痛割爱”放弃了当初的选择,取而代之的是多花三五万“咬牙”买个“洋品牌”。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汽车安全消费调查报告》显示,93.3%的消费者期待汽车“三包”。而82%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某车型实行了“三包”服务他们会优先考虑购买。上述调查表明,选购自主品牌的消费者更需要厂家对其产品做一个“庄严承诺”——而在所有品质承诺中,只有上升到“法律”意义的“三包”政策最“给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北汽E系在内的自主品牌率先实施“三包”,既有作为新品牌新产品借力“三包”概念玩一把品牌“出位”营销之实,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北汽、华泰和吉奥等自主车企的做法都是“顺应历史潮流”且极具战略性眼光的营销手段。

 

北京汽车推出的汽车三包有效期为2年或5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范围包括整车严重安全性能故障和动力总成主要零部件质量问题。发动机、变速箱等主要零部件出现严重问题的,只要是开具购车发票60日或行驶里程3000公里以内(以先到者为准),消费者就可以要求厂家“三包”。

 

在推行“整车三包”上,北汽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但这种做法却无疑为自主品牌从单纯的价格竞争时代,尽快过渡到以提升品质和售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品牌竞争”阶段,开了一个好头。

 

来自新华信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之前入门级家轿市场还一度是自主品牌的天下,但到2005年合资与自主就各占到了50%的市场份额。而到2011年时,合资品牌将市场份额提升至72%,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显然,如今合资与自主的争夺已是“刺刀见红”,而且“战势”对自主品牌并不利。

 

在此背景下,自主品牌不应该采取“鸵鸟姿态”(将头埋进沙子里)应对外部竞争,更不应该通过“价格战”等杀鸡取卵的做法拼抢“一城一池”的得失。相反,自主品牌先于“洋品牌”提前下手“三包”,既表明了对自己产品的信心,也让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产生了市场信心,所谓“一举两得”是也。

 

回到文章标题的那句话,自主品牌抢先吃“三包”的螃蟹可能是厕所打灯笼——“找屎”,但自主品牌赖着不实行“三包”只能说是等死。尤其是在与“洋品牌”拼抢市场蛋糕的激烈竞争中,自主品牌需要通过“三包”落地,给自己一次“破釜沉舟”的机会。(注:博文观点仅代表博主一家之言,欢迎拍砖。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