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广汽的入主,这个长期依赖政府和军队采购的老牌SUV企业,前景无疑是黯淡的。
文/赤脚远足
在长丰向乘用车领域转型陷入困顿之时,来自南方的“橄榄枝”,成为拯救这个企业走向新大陆的“诺亚方舟”。据媒体报道,长丰汽车(600991)因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已经于昨天正式停牌。而推动长丰资产重组的主角,则是传闻了数月的并购对象——广汽集团。据悉,广汽收购长丰29%的股份将在月底正式签约。
在《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中央文件的指引下,广汽并购长丰由传闻到现实,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当然,在此期间,湖南省和广东省两地政府所作的前期沟通,为两地企业在实施跨区域重组和并购计划,提供了诸多铺垫也消除了观念上的分歧。在地方利益被搁置一边的情况下,这场跨区域并购进展之神速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自身发展陷入瓶颈的长丰而言,能在山重水复之时找到财大气粗的广汽做“靠山”,着实是幸运的。在此之前,这个企业曾希望通过与三菱扩大合资(三菱持有长丰汽车14.59%股权),涉足到轿车甚至是全系乘用车产品的行列,但是由于政策门槛的限制以及三菱方面的“冷淡”,三菱增资长丰的计划没能成行。2007年三菱成功增资东南,并将全系乘用车产品导入,彻底断了长丰“扩大合资”的念头。
随后在2006年,“焦虑”的长丰找到拥有发动机和整车技术,却缺乏项目启动资金的波导,双方甚至成立了各占50%股比的长丰科技合资公司来运作乘用车项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轿车“准生证”、缺乏市场营销经验等)双方合作生产的首款乘用车产品“骐菱”,直到2008年3月才上市。“骐菱”上市销量惨淡,长丰与波导三年的造车合作也随之戛然而止。
如果不向市场份额更大,盈利能力更强的乘用车产品转型,一向固守SUV战线的长丰将没有别的出路。而眼看着十多年前从三菱引进的SUV车型和技术渐趋没落,靠吃“老本”早晚会坐吃山空。尽管长丰还没有到生存或者死亡的边缘,但是企业发展的前景却让当家人李建新和湖南省当地政府忧心忡忡。在企业发展中遭遇转型难题的长丰,时刻期待一个强大的“拯救者”出现。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下,长丰一开始并没有将目光瞄准南方,而是将更多的期望投向了北方。同样与三菱有技术合作经历的北汽集团,是长丰一开始期待的“拯救者”。而长丰董事会一高层此前也向笔者确认,在2005年前后北汽确实向长丰伸出过合作的“橄榄枝”,但是当时并不是要一举并购长丰,而是通过长丰代工的形式,为北汽在南方生产一批轻卡、皮卡和SUV车型。
“当然,北汽找长丰代工只是初步意向,至于北汽是不是希望吃下长丰,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长丰汽车董事会的一位高层曾表示,按照北汽的南下战略,后者的确急需在南方布局生产基地。而当时长丰近十万辆的SUV产能中一大半都闲置,所以长丰也想借机消化一下产能。不过,北汽找长丰代工的提议,随即遭到了长丰第二大股东三菱汽车的强烈反弹。
由于与北汽此前的合作经历不甚愉快,三菱担心北汽一旦并购长丰,会将三菱再次拉下水。在此之前,由于克莱斯勒抛售所持三菱股份,让与北汽合资生产的帕杰罗速跑和欧蓝德等三菱品牌车型,相继退出了北京吉普的合资工厂。三菱的担心不无道理,一旦北汽吃下长丰,三菱在长丰的地位将岌岌可危,甚至很可能就是“卷铺盖走人”。由于三菱的阻扰,北汽与长丰的合作意向“胎死腹中”,到2007年底,北汽不得不投资20亿元在株洲单独启动了一个产能规划2万辆的乘用车生产基地。
虽然所持股比仅有不到两成,但是长丰不可能不尊重三菱的意见。随后在与广汽洽谈重组事宜的过程中,包括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长丰集团董事长李建新,甚至是湖南省政府高官在内的政企高层,都不止一次地造访了日本三菱汽车总部名古屋。从广汽与长丰敲定的重组事宜不难读出,对于三菱来说,与丰田和本田都合作良好的广汽集团,是比北汽更具说服力的合作对象。
言归正传,在这场跨区域重组交易中,长丰和广汽无疑是共赢的。广汽除了获得实现整体上市的一个优良平台和绝佳跳板外,还意外收获了三菱这个合作伙伴、在湖南当地的多个整车生产基地以及长丰自主研发的车型和技术资源;而长丰则引进了第二大股东,还有随之而来的轿车“准生证”以及启动乘用车项目所需的大笔资金。
对于广汽而言,如果没有“借壳”长丰,集团整体上市之路可能一拖再拖,但是并不会动摇广汽打造自主品牌的信念和决心;对于长丰而言,如果没有广汽的股权收购,这个通过自身力量难以实现战略转型的老牌车企,总有一天会在精疲力竭中倒下。所以在笔者看来,广汽重组长丰,对于广汽而言多了一条路,而对于长丰而言则捡回来一条命。
在价值尚存的时候卖出去,长丰应该没事偷着乐才对。因为不是所有的车企,都有长丰这样的运气。(本文作者系《中国周刊》汽车记者,转载请著名作者和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