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营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理念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已有至少2000年以上源远流长的历史,它的药食同源的理论,重视食养的养生之道,它把许多有特定功能的食物选定为药品中的上品,它的“食用、食补、食治、食禁”以及“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的主张,都是保健食品功能与营养学理论在中医药学的溶入与体现。至于现代营养科学则是自成体系,有它自己的发展脉络。
一般认为现代营养科学奠基于18世纪中叶。N、O2与CO2的发现,食物化学基础研究,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理论和测定方法,为现代营养科学奠定了基本理论与方法学基础。其后则主要进入各种营养素的发现时期。1838年Jan
Mulder首次提出蛋白质;1810年Wollastor发现第一种氨基酸;1929年Burr证明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1935年Rose提出人体的8种必需氨基酸;1920年第一次有维生素的命名,在此前后先后发现维生素A、B族、C和D;1947年发现维生素B12后,迄今再无新维生素的提出。矿物质领域如果不提3000年前我国就有“海藻疗瘿”和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已知用宝剑淬火水(含铁)治疗贫血的史话,近代矿物质的发现,应从1800年Davy发现Na、K、Ca、S、Cl和1801年Berzelius对骨中Ca、P含量分析开始。除常量元素现已基本明确外,微量元素的种类及功能的研究起步较晚,1960年前后才知道锌是人体必需的物质及其主要生理功能,目前仍是活跃的研究领域。1943年美国科学院和食物研究审议会(NRC)第一次提出对居民建议的营养供给量(RDA)及其他国家的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并对此每隔3~5年修订一次,在社会上用以指导人们的饮食生活。以上大致就是200多年来,现代营养科学从奠基到发现营养素到食物分析直至建立与实施人类适宜营养标准的历程。
所以说:19世纪,“营养学”出现,结合并应用有关食品和营养素的现有知识,包括基础科学,及其他们对机体生理影响,是一门旨在提高身体健康状况的科学。
到二十世纪末,概括营养学发展历程及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人们对现代营养科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已基本确定。发现了必须营养素并建立了营养标准和膳食指南,目的无非主要是为了预防体内需要营养素的缺乏和支持身体生长、发育。同时制定了营养素的推荐量来避免某些具有潜在致病机理的营养素过量摄入。所以,20世纪营养科学的主要贡献是膳食平和的概念。
21世纪的营养学必须以健康寿命的最大化为目标,即合理的营养学概念。合理的营养将建立尽可能多的食品成分以维持和促进健康,和(或)减少疾病(主要是和饮食相关的疾病)的风险的最适宜摄入量为目标。21世纪初,营养科学的主要挑战是从寿命的延长到生活质量的改善。
营养合理化是一个富有雄心的和长期的举措,功能食品在其中是一种崭新的,令人感兴趣和激动人心的概念,因为他受到可靠和公认的科学资料的支持,而这些数据是随着最近的功能食品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
功能食品科学则通过把食品成分、身体功能和病理学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改进饮食总纲。
趋向于认为,保健食品及其有关的科学问题,应该属于营养科学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从而在科学划分上让它“认祖归宗”併入营养科学;而营养科学本身也将因吸纳与保健食品有关的问题,而在自己的学科建设上得以进一步充实、完善与发展,以至呈现一种崭新的学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