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小孩为什么都怕写作文

(2012-02-14 20:17:53)
标签:

杂谈

教育

分类: 作文教育

中国小孩为什么都怕写作文

 

中国小孩为什么都怕写作文

(一)

我不知道中国的小孩,尤其是语文不好的小孩,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都怕写作文。 小时候,怕写作文的孩子都缺乏安全感:你不知道大人们的标准在哪儿。你只能迎合,也只能猜。写作文,就如同碰运气一样。

我们几乎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如果你能多阅读,多记点东西。那么,你的作文,就会好很多。 我也几乎一度要相信:很多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有些人天生有语言感觉,天生就会写有文采的东西。而剩下的人,比如我,则是苦命的孩子。语言如同一座永远无法逾越的山峰。

我们的教育本身存在很多粗糙的做法,要负很大的责任:

【1】孩子们没有时间读书,也没有人教育他们如何读书。孩子们都在读课本,而对课本的使用过于依赖。老师们总想塞给他们知识,并没有办法启发他们的心智;

【2】语文老师本身只在文学领域里面讲授语文,总体的视野相对狭窄。离开了文学,语文什么都不是;

【3】为了考试,不论是阅读和写作文,都充满了功利性:为了方便起见,所有的东西,都是用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试想一下,你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不敢确定自己的感觉,你不敢写出有着真实体验的粗糙的句子。你没有任何方向感,你不知道自己从何开始,要去到哪里。你怎么可能做好一件事情?!

如果你的问题只是如何装满一个垃圾箱,你只能想:我得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东西呢?

(二)

好的文字,不是词语堆砌出来的。海明威写了一个关于小孩害怕的故事,他居然连“毛骨悚然”都不说。

【1】“你要写文字的时候,一定要首先问自己。我到底要传达给读者什么东西:是一种体验,还是一个特别的场景。你首先要抓住那种吸引你的东西。你要注意那种整体的感受,然后,才去想细节。”

【2】“不要一开始就想,我在这篇文章里面,要用哪些名人的句子,什么地方又该写排比了。这是脑残的写法。绝不可以这样做。”

【3】 “如果你都不确定要写什么,那就别写。放一放,直到你找到那个点为止。你想啊,你都没有方向,你的文字就会象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弄得你无法收拾。”

【4】 “你现在写东西,不要写太复杂。就抓住一个点来写。你想好一个点了以后,就去想:用什么素材才能把要表现的东西的因果关系表达清楚。”

【5】 “文字中的因果关系,是很重要的。就象你挖了条沟,让你的素材象水一样在里面往前走。你的叙述沿着设计好的方向,把读者引导到该去的地方。”

【6】 “有时,你都不一定非要得出什么结论:那些关于人生的意义,能不说最好别说。你的结论不是一颗野草,硬生生地在文章的尾巴上面长出来的。你的感受、体验和结论,在你的文字展开的过程中,读者就已经知道了。”

【7】 “你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写东西的时候,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倾诉的愿望有多强烈,你的自我感觉有多强烈。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控制住叙述,就把句子写短一些。哪怕是一句句地说,说清楚就行。你每句话说清楚了,大体的逻辑结构,也没什么问题。这文字写的,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写的多了,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三)

平时,我花很多时间看很多教育的书,从专业论文到学校的课本。最近,就在看《美国语文》,真算是开拓了眼界。 这是中国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教材。也是让我一看就喜欢的那种语文课本。 在书的内页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 选编的课文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完整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教程很好地平衡了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强调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同时,更加注重其个性思维的独特体验,既是语文教程,也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

这本书本身对于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和对照:

他们的语文课文为什么要这样编选?他们的习题为何设计得如此开放?他们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与我们的孩子有何不同?

他们的语言教育,包含了很多东西:既有道德的诉求,又有逻辑推理、说理性分析,还有关于人性的理解和公民意识的培养等等。

他们的教育贯穿始终的信念是:曾经的历史告诉了他们什么,哪些历史的东西值得去维护,哪些历史的教训值得去深思。他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走到了今天。他们应该走向什么样的未来。

他们思考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里,需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思考和表达?

到底需要培养的是怎么样的人?

是听话的乖娃娃,还是未来的主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