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孩为什么都怕写作文

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作文教育 |
中国小孩为什么都怕写作文
(一)
我不知道中国的小孩,尤其是语文不好的小孩,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都怕写作文。
我们几乎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如果你能多阅读,多记点东西。那么,你的作文,就会好很多。
我们的教育本身存在很多粗糙的做法,要负很大的责任:
【1】孩子们没有时间读书,也没有人教育他们如何读书。孩子们都在读课本,而对课本的使用过于依赖。老师们总想塞给他们知识,并没有办法启发他们的心智;
【2】语文老师本身只在文学领域里面讲授语文,总体的视野相对狭窄。离开了文学,语文什么都不是;
【3】为了考试,不论是阅读和写作文,都充满了功利性:为了方便起见,所有的东西,都是用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试想一下,你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不敢确定自己的感觉,你不敢写出有着真实体验的粗糙的句子。你没有任何方向感,你不知道自己从何开始,要去到哪里。你怎么可能做好一件事情?!
如果你的问题只是如何装满一个垃圾箱,你只能想:我得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东西呢?
(二)
好的文字,不是词语堆砌出来的。海明威写了一个关于小孩害怕的故事,他居然连“毛骨悚然”都不说。
【1】“你要写文字的时候,一定要首先问自己。我到底要传达给读者什么东西:是一种体验,还是一个特别的场景。你首先要抓住那种吸引你的东西。你要注意那种整体的感受,然后,才去想细节。”
【2】“不要一开始就想,我在这篇文章里面,要用哪些名人的句子,什么地方又该写排比了。这是脑残的写法。绝不可以这样做。”
【3】
【4】
【5】
【6】
【7】
(三)
平时,我花很多时间看很多教育的书,从专业论文到学校的课本。最近,就在看《美国语文》,真算是开拓了眼界。
教程很好地平衡了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强调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同时,更加注重其个性思维的独特体验,既是语文教程,也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
这本书本身对于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和对照:
他们的语文课文为什么要这样编选?他们的习题为何设计得如此开放?他们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与我们的孩子有何不同?
他们的语言教育,包含了很多东西:既有道德的诉求,又有逻辑推理、说理性分析,还有关于人性的理解和公民意识的培养等等。
他们的教育贯穿始终的信念是:曾经的历史告诉了他们什么,哪些历史的东西值得去维护,哪些历史的教训值得去深思。他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走到了今天。他们应该走向什么样的未来。
他们思考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里,需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思考和表达?
到底需要培养的是怎么样的人?
是听话的乖娃娃,还是未来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