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大人物——专访郭春波

标签:
杂谈 |
“我只想让大学生活丰富些”
他是校内赫赫有名的原野剧社社长,他是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却走得坎坷而艰辛。。。。。。他是本期校园大人物郭春波。人称此君“菠菜”,他原籍山西省沁县赵家坪,现就读于人文学院0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我们的谈话在一间富有艺术情调的酒吧中展开。这里的装修以夸张的涂鸦见长,然而屋内却非常安静。当得知我今晚是带着“任务”来的,他笑道:“这么美丽的月色,这样幽静的地方比较适合朋友闲话。”在幽静的音乐中,他慢慢的向记者敞开心扉……。
创作的乐趣
见面时,记者不意外地发现他手上捧着四本崭新的书,书的封面上赫然都印着“作者郭春波”。记者在征求意见后小心翼翼德接过那四本厚重的书仔细翻阅,这就窥视了一个重情而坚强的菠菜:对山村生活无限热爱与怀念,对初中不幸遇难老师的深切缅怀,以及学习工作中的点滴——弥足珍贵。记者禁不住问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心理发泄方式,有时甚至信守涂鸦,连自己也不知道所言何物,但写出来后心里畅快了许多,往后这些可是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一份大学生活的写照。”当记者向他讨教一点写作的建议技巧等时,他一再谦虚,反复强调自己写的那些东西谈不上创作,不过写的玩玩,写以自慰。一本书从成文排版,印刷,出版,岂是写以自慰的人能做到的呢?一个好的作家,他将自己的文字融入在自己的生活中。记者相信,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写不出内容深厚的文章。在不断追问下,菠菜才道出了童年的回忆与成长的坎坷。
幸与不幸
《冷冷泉之春》中不乏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对神仙道术的风俗记录,这便是菠菜童年的生活写照。沁县赵家坪的大山上,至今爷爷仍点着煤油灯。山上,夜里常有狼嚎,蛇更是少不了。生长在空旷开阔的大山了养成了他豪迈开放的性格,对记者讲起这段时,总带着笑意当趣事分享。十四岁那年,他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入镇中心,然而大山里的菠菜无法适应山下过于“精彩”的生活,也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初三那年,他选择辍学。暮春三月,山西的大地依然是一片白茫茫,菠菜就在冰天雪地里工作了3个月——采蘑菇!一次,贪玩的菠菜驾着收蘑菇的拖拉机翻进地里,于是他得到了一个耳光和150元的“酬劳”。之后他又辗转在外流离许久,初出茅庐未经世事的他曾被打挨揍.有天菠菜做了个重大的决定:复学!
重新走进学校他鼓足了很大的勇气,然后有幸复学后他遇到他的写作的启蒙老师——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看过菠菜的文章后,觉得菠菜是个可造之材,常常鼓励他多动笔。1999年,他的文章在迎接澳门回归征文比赛中获奖,这大大增强了他写作的信心,从此一有什么想法他便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就这样坚持着读书的信念,一路打工考上大学。
童年中的不幸遭遇,倒成了他写作的源源不断的素材,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日子虽然苦累,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菠菜嘿嘿一笑,那也是幸运啊。
剧社是一家
最后话题还是回到剧社。记者作为剧社成员之一,和社长一起回忆起上学期的那三个月,似乎聊的更起劲了。菠菜作为社长,为剧社十周年纪念活动以及话剧专场演出所付出的汗水,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从选剧本到纳新,从主演到导演,从舞台道具到拉赞助,泉州师院的第一场话剧专场演出《全家福》就在他的手中诞生,当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泉州电视台也请他做了专访。菠菜从加入剧社到现在演过不下50场的话剧小品,但他把排练演出话剧作为他最值得骄傲的演出。尽管大家都还太年轻,尽管演的并不那么完美,但三个月的话剧排练时间,大家每晚约定A栋大厅,汗水和泪水相溶,早就成了默契十足一家人。
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是剧社的社长,但他仍然心挂剧社,毕竟那是他曾经奋斗过耕耘过的土地。他信心满怀,相信剧社依然是泉州师院的一面永远不倒的旗帜。
(在剧社社员眼中,菠菜是独当一面的杰出领导者,同学一提起他,往往一幅不敢与之相媲美的表情。对于大家的评价,他只说“我只是想让大学生活丰富些,写书、带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思想的社团,多到外面的世界走走”。是的,让我们的大学生活丰富些,在月光下,记者也忍不住在心里默默说。。。。。。)
(泉州师院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