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报》2025年10月11日
儀式感
蔣林
孫兒尼可出世一百天了。
這若在國內老家,可是要大擺宴席招待親友的;當然,親友們也會奉上禮品或禮金,為初涉人世、昂首挺過一百天的寶寶送上祝福。這是中國人的傳統。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晬(讀zui)”。百晬,就是百日賀宴。可是,現在是在美國,親友們都在國內,洛杉磯和三藩市等地倒是有兒子兒媳的導師、同學或同事,但時逢工作日,長途赴宴彼此都不方便。於是,我們就在家中“自斟自飲”,為我們可愛的小尼可做一個簡約版的百晬。
嬰兒一百天賀宴,還有個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掛百家鎖的傳統(見明沈榜《宛署雜記》),但這個傳統,即便是在國內、在農村,現在幾乎就是個笑談了。誰還會去親朋好友門上,以“乞討”的形式來為自家寶寶祈福呢?
我們的百家飯就是點了豐盛的外賣;我們的百家衣就是數月前,分別從淘寶和亞馬遜購買的多件嬰兒服;我們的百家鎖就是給孫兒備了一份禮金,讓兒子兒媳為孫兒存下,作為他未來人生的啟動資金。
我和老伴、兒子兒媳四個人,坐在遠離家鄉的太平洋東岸的一間房子裡,為在電動搖籃裡咿咿呀呀、手舞足蹈的寶寶慶賀;有音樂相伴,有氣球相伴,有我們為寶貝尼可特意製作的小手模和小腳模相伴;更重要的是,有我們無窮無盡、至真至純的愛相伴,這樣的百日宴儀式很簡潔,也很美好。
若干年後,我們的尼可長大了,或許會問起他的百日紀念是怎麼過的,我們會說:那天,加州(California)的陽光格外燦爛,爾灣(Irvine)的春風非常宜人,社區的花卉競相開放,戶外的老鷹悠然盤旋,就連平素裡難得停留的蜂鳥(hummingbird),也在我們的後院花圃裡縈繞懸停,雙翅撲閃就像是在密集而熱烈地鼓掌一樣;還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圍在你的身邊,笑容以及祝福的話語,比天上的星星還要多。
說實話,我們自己兒子百日的賀宴是怎樣的,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只記得,那時我的父母健在,他們的重視程度也很高;他們為他們的孫兒操辦的百日賀宴,一定是貼合傳統形式的。為什麼我會對兒子的百日宴有所淡忘?那是因為,彼時,我夫婦就與現在的兒子兒媳一樣,是處於照顧新生兒的極度忙亂之中,根本無暇顧及除了寶寶的吃飽、睡足、鬧人、安撫、不舒服、乾著急等等瑣事之外的其它事情。辦起喜事來當爺爺奶奶的當然是歡天喜地,而當爸爸媽媽的往往是“好啦好啦你們去辦好啦,讓我多睡一會兒吧!”現在也是這樣。不過,兒子兒媳在今天的尼可百日宴上倒沒有那麼疲憊,他倆有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平素居家照顧寶寶,我們穿著都是休閒服,今日是尼可的重大日子,兒子對我們說:要拍照,我們都穿正式一點吧。
這就是儀式感。一個看起來漫不經心的小改變,隱藏的卻是對一件事情的大心思。這與總統就職典禮、證券交易所開始和結束的敲鐘儀式、阿姆斯壯在月球表面留下第一個腳印時的宣言……一樣,是莊重的和神聖的。人世間的道理就是如此,無論事物大小,無論人物大小,必要的儀式感是不能減免的。
在遠離故土的地方辦一件“陳年舊事”,我覺得很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