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淮之间的定远景观

(2021-09-30 08:39:38)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散文随笔
滁州日报http://szbk.chuzhou.cn/czrb/pc/content/202109/30/content_52455.html
滁州日报微信号https://mp.weixin.qq.com/s/n5dJTd-zZ5fJfNW2QjahWQ

江淮之间的定远景观
蒋林


黄山坝

北出定远县城十里,即是江淮分水岭风景道。

夏日傍晚,西行的自驾车辆沐浴在夕阳里,小风习习,不急不躁。沿途的马尾松林、枫叶林、香樟林、桃花杏花梨花林,以及不晓得叫做什么名目的杂树林,随着车行的方向,远远地扑来,又渐次闪开,把个道路装扮得既漂亮,又生动。路边树林就有这样的好,车辆明明是在路上跑,人却生出探究旁边林子的念头。但也只是个念头,不能多想的。跑着跑着,尘世的喧嚣,就遗在身后了。

车行十里,山岭渐渐隆起。往右侧扫一眼,有九连峰兀然现身于车窗。岭上的大风车悠悠地转,近大远小,把视线拉得又远又高。往左手这边瞄,忽见一片清亮亮的水域,躺在天光下,很是平静。周遭的山坡和田地,似乎也比其它地方亮丽。就觉得,这里果真是一个豁然开朗、明明白白的境界,可以停车坐爱的。

到的是黄山坝。

黄山坝是乡里的一个小水库,大多数时间蓄水养景。蓄的是山中水,养的是山边景。水域的北和西两面都是丘陵。青山,从青山的后面站起来,显得天高云淡。丘陵是秦岭余脉,从伏牛山、大别山那边游龙而来。水域的东南两面足够开阔,可以遥望城里的楼群。这坝长约一公里,坝面上绿草依依,水面上白鹭翩翩。如果站在高处,把坝埂想成一柄口琴,大约能听到圆舞曲、奏鸣曲、摇篮曲或小夜曲。但一般不会听到拉德斯基进行曲。

那年,自行车把我们几个闲人从小路驮来,在东面那一块野地找石头。怪的很,就那一处地方,足球场那么大一块吧,露出地面的“丑石”,可真叫一个多。巨如卧牛的青石,肌理之间,夹杂着条条块块、斑斑点点的石英,显得外刚内秀,英气逼人。巨石身上的一道道石筋格外抢眼,就跟硬汉施瓦辛格肌肉上暴突的静脉一般。真是丑得很美。我觉得,一汪静水旁边,卧着许多奇石,这是很有意味的景观。那块野地里当然还有不少的石头“小品”,若配个底座,清供在书房案头也是可以叫绝的。

现在,通了大路。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从北沿山下穿过,算是挑开了遮蔽,把一处颇具“世外”意思的地方暴露了出来,面了世。此地,可垂钓读书、水上游乐,可房车露营、篝火晚会。可以让人驻足的去处,当然是个好去处。只是,乍看地名,让人觉得实在不够4个A、5个A的档次,不够靓耀,但又一想,远方的人来,不就是想领略一下江淮之间的土里土气吗?

就黄山坝,挺好。


石头村

这个石头村有一个规规矩矩的名字,叫黄圩。

丘陵地带极少见到石头村。早年是土坯草屋,后来是砖混结构。现在楼房不少,但总显得平铺直叙,过于雷同。张家店、王家岗、李家铺,长得都差不多。黄圩是个小山村。石头材料的使用,跟太行山里的郭亮村差不多。这在皖东就显得独特了。石房、石院、石路、石槽、石磙、石磨、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石,还有不少的古井栏,透着幽幽古意。石头村左手为东,有水名叫马湾潭;右手为西,有山,也叫做黄山。

石头村最早的村民来自明朝的江西。村落选址、建筑在此,一是符合风水,二是居住安全,是有“道道”的。先看风水。黄圩村南端,是一个叫做邵家岗的台地,地貌似山形,为朱雀;北端则是幽冥深沉的靠山(山名就叫靠山),为玄武;东边是马湾潭及其流水,为青龙;西边的黄山既不高也不大,温婉灵秀,是一个极佳的白虎。

村里大多是石头建筑,平时是民居,战时是堡垒。所有靠外的房屋,都在墙壁上留有碗口大的窗洞,既可瞭望,也可射击。住宅的布局不是整齐划一,前后左右的房屋,几乎都形成了错落,巷道也就显得曲里拐弯,利于防御。在村里散步,真叫是一个兜兜转转。外人进来,再出去的话,要费一番工夫。

石头村有个传说,是与楚汉争霸挂得上钩的,这就使得小山村与众不同。说:霸王兵败垓下,南逃至此——就在马湾潭水边,眼见得就要被灌婴擒获,只见项羽怒而挥鞭,打裂潭边巨石,乌骓马奋蹄跃过涧水,与追兵拉开了距离,绝尘而去。发生这件事情的地点,就被叫作了“少十步”。少十步的涧水边,至今尚有一鞭石、马蹄印等遗迹,可以佐证这个传说。“项王渡淮……至阴陵”,逃跑路线是对的,这是真实的记载;是否就在黄圩,在马湾潭与灌婴短兵相接?这是合理的想象。这个传说,至今仍被当地百姓讲得言之凿凿的,依我看,很文学。历史故事,就是可以这样讲: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从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往黄圩村来,近得很。黄圩这个石头村又与另一处村落紧挨着,叫古城村。古城村,就是古阴陵城的遗址所在,被司马迁郑重记载于《史记.项羽本纪》之中。

虚虚实实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古意盎然的地方。这地方林荫浓郁,流水潺潺,水芹葱翠,民风淳朴。这地方值得来看看。


中九华

中九华,是山名,也是寺庙的名字。

从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下来,不过几里地,就到了一个山村,叫做小寺湾。小寺湾隐蔽在山脚下,人家不多,石头屋子略显破败,有几个老人留守。出了小寺湾北口,越过密密的杂树林,可以见到几座峭拔的山峰。明代的《定远县志》指认:“五峰山,曰大衣、火星、九华、清风、正年。”其中的九华,因为处于青阳九华山和凤阳九华山之间,又曾经寺院林立,香火鼎盛,故被称作中九华。山上的寺庙群,便是中九华寺。

南朝梁武帝时,有了“定远”县名。定远,是安定远方,收复失地的意思。武帝萧衍这个人,不仅笃信释教,舍身出家,还大兴土木,建庙造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嘛。据新版的《定远县志》记载:“南北朝时,在凤阳山南麓一带,有寺庙一百二十余座。其中,闻名全国的就有能仁寺、莫邪寺、中九华寺、禅窟寺、苏禅寺、西山寺、滴水寺以及羊公庙、宰王庙、槐树庙、虞姬祠、霸王庙等。”只是如今,“多少楼台烟雨中”了。

在中九华寺遗址,曾有一块石碑,碑文《改建中九华山门碑记》勒于清乾隆时期,现似已失踪。据阅读过碑文的人回忆,内容大概是说地藏王菩萨曾显灵于此,所以才有中九华佛事的鼎盛期。地藏菩萨显灵的事情无可考证,但定远的中九华,愿意与青阳九华山连上线索,这说明,此地人心向善,自古就知道不能辜负一方灵山秀水。

只是中九华清寂于深山老林久矣,知之者甚稀。

有句话叫“天下名山僧尽占”,说的或许苛刻,却可以反证,中九华寺庙群坐落于此,其景其境应该是能够说得过去的。新老县志均载,中九华寺周围有明泉、楚泉、汉泉及珍珠泉。这是几眼比较有名的泉水。地方名士做田野考察,还搜罗出以下若干山泉:五里代泉、尖山泉、米家泉、靠山泉、北庙泉、八里张泉、高石塘泉、水泾湾泉、清凉泉、茶叶寺泉、大石裂泉、灰土泉、达泉、碗泉、大银山泉、小吕家泉、望郎沟泉、阴沟洞泉、三山炮泉、何家泉、老李湾泉、张家泉、老滚锅泉。哎呀,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中九华附近有这多泉水,而且大多还活得好好的,真是一个滋润的地方。

小寺湾,这名字多好听呀!在小寺湾里晃荡,听不到不想听的声音;听到的,都是些风飒飒、水淙淙、叶沙沙、虫啾啾。反正,都是些天籁吧。


嗟虞墩

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在定远有一条支线,经岱山新村,可以往滁州的大柳草场去。且慢,从岱山这里向西南拐个弯,继续自驾一段路,也就一、二十公里吧,就到了定远的二龙回族乡。这里有个虞姬墓。

说:项羽从阴陵古城那边的“少十步”逃了出来,到了古东城。此时,兵困马乏,已是穷途末路。项羽一行退守在一处叫做四隤(tui)山的高地,遥望南方,万念俱灰,“不肯过江东”之意已决,便将背负的虞姬首级就地掩埋。霸王以墩为墓,放下了心中羁绊,壮烈赴死。他心中有爱。他是个好男人。

四隤山,从那时起,就被叫做虞姬墓了。

每年春日,这个高于周边田地的巨大土堆周边,有一种草悄然生长。这草能长到山羊那么高,茎杆笔直,叶条对生。到了夏季,青叶会渐渐地变红,看上去很是妩媚动人。风一吹,草的叶茎摇曳生姿,刚柔相济,仿佛一曲沉醉的剑舞……人们称之为虞美人草。说来也怪,就这一带土壤长它,走出百十步,便是其它的野草野花了。

这草亦被称作花,但不是植物图谱里的那个虞美人花,更不是罂粟科的,它连花都算不上。但就是有人拿它当花。大家宁愿相信它是虞姬的精血所化,觉得它很美。是美得不能再美的花。

四隤山不是符合地理概念的山。江淮丘陵,隆出于地面的岗峦,都容易被叫做山。滁州境内的最高峰,海拔也就三百九十多米,其余多为几十米、百十来米、二三百米的山头。所谓环滁皆山,就是这个道理。欧阳修先生怎么会生造环境呢。四隤山也叫山,皆因它虎踞旷野,明显高出田地和村庄。但是,它“隤”了,是个倒塌了身架的山。说它山作墓用,似有牵强;称之为墩,倒更合适。

淮河以北的灵璧县也有一个虞姬墓。因为关于项羽之死的学术争论一直都在,因此,涉及虞姬的死因、葬地以及墓冢的真伪之辩,自然也在。我的看法是,两地的虞姬墓孰真孰假,这没什么好争的。大家都觉得虞姬这个形象是美的,都心怀怜惜之情,都愿意适时莅临凭吊,那不就好?我还觉得,位于江淮分水岭景观区里的我们县这一处,不叫虞姬墓也罢。叫什么?叫嗟虞墩。这也是一直以来就有的另一个名字。品一品吧,面对荒土掩埋的薄命红颜、远眺随风消散的历史尘烟,你除了没奈何的喟叹,还能有什么合适的话可说呢?

一个嗟字,足够万语千言。


老岱山

老岱山,当然是山。

也是地名。叫过岱山铺,也过叫岱山保、岱山乡、岱山镇。现在准确的名称,叫岱山社区。

说的是山。岱山主峰海拔三百四十七米多,是定远境内最为巍峨的山峰。从明光到定远的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有一条支线,于岱山脚下蜿蜒而过。在上面自驾,会觉得很文艺、很小资、很有“出世”感。

岱山是一座真正的山。有人笑话它“妄名以岱拟东岳,撼山之宗笑尔蚁”(《由定远上岱山铺宿滁州之大柳树驿》清.朱筠),我觉得这个古人很肤浅。天下难道就泰山可以为“岱”吗?有什么规定吗?姚明是大个子,易建联难道就不可以再叫大个子吗?真是的。我们定远的岱山,在此起彼伏的丘陵地带,缓缓站起身来,就像一个敦厚和蔼的长者,把碧绿的马尾松抬举得很高很高,把离离的大草场铺展得舒舒坦坦,又把一处民风养育得温和善良,我们就叫这座县域内最高的山为岱山,难道不行?还“笑尔蚁”呢,我们将相故里的人,对那种轻薄的“嗤嗤”一笑,从来都不屑一辩。

攀登岱山,看起来像是容易的,走起来却颇费脚力。山上原来是有座岱山庙的,后来颓废了,掩蔽在杂树林里了。杂树长得无拘无束的,胳膊腿想往哪个方向伸展,就往哪个方向伸展,有一点空间,都用枝叶占据了,一点儿也不客气,很山野的孩子样。然而,原来上山进庙的路,就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在渐高的树丛里搜寻着路径,偶尔会见到残砖断瓦、台阶条石,就觉得,这庙若能修复,当然是不丑的。若不能,也无妨,但是需要把山路捋平整了,把山上山下的场所,打理得合乎山峦的道理。倘如能实现,登岱山时,就更有意思了。

从岱山顶上往西看,好看极了!岱山水库偌大的水面,波光粼粼,山水相依,真是一片佳境。再看山下,有两个绿野之中的村庄也在视线里。村庄的名字很有意思,分别叫做东施和西施。

咦?这有什么说道吗?

我暂不道破,有兴趣者来,我可以陪同探幽。

岱山这地方,叫岱山铺时,作军事驿站用。现在,岱山以东的山区,是一处硕大的军事演习场地,自有另一种景观。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在丘陵上是旖旎的,婀娜的,温婉的,在我看来,这会让深藏一隅的“老”岱山,老态悄然消除,容颜渐渐年轻。毕竟,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说,岱山还是一座处于青葱岁月的未名之山呢。


红石峡

岱山的东北,是拂晓乡。拂晓乡境内,有一座定远县和明光市共享的大横山。山南定远这边,有一片红石峡。

红石峡是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上,堪称省内唯一的丹霞地貌景区。对,唯一。安徽省就这一处。丹霞地貌的“原产地”当然是广东韶关的丹霞山,但国内目前最红火的同类旅游区,似乎是甘肃张掖。张掖的七彩丹霞,我千里迢迢自驾去过两次。

红石峡面积不大,也就两三平方公里吧,说它是峡,我看不够准确,应该是起起伏伏的一片坡地。红色山坡上,突起的部分如堡垒、如卧牛、如坐佛……凹陷处,则波纹回环、线条流畅。这是造山运动和风雕水蚀的结果。人在山坡上浏览,会觉得天蓝、云白、山绿、水碧,颜色都增强了,格外鲜亮。环境和人,相互氤氲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我看过一些描述红石峡的文字,几乎都用了一句“非土非砂非岩石”,这是什么话?是相互“借鉴”的吧?就去问一问、查一查,答案是,这叫砂砾岩。只不过是红色,比较稀奇的。最早见到美景的摄影家,给照片起标题时,不知被哪路神灵点了穴位,莫名其妙地用了峡字,于是就叫开了。还有人赞美这里是“赤壁”,我忍不住想笑。这哪跟哪呀。但峡就峡吧,又不是什么叫不出口的丑名。我们的红石峡,我们微缩版的丹霞,就像个恬静的山乡小女子,未被人识时叫姑娘,现在,算是小媳妇了。入过洞房的新媳妇,总得要在早晨出门,见公婆、见嫂子、见小姑子的。羞答答的样子,不仅没人笑话,还好好看。

嗯,红石峡,谈不上炫目和惊艳,就是看了一眼、还想再看一眼的那种感觉。

春夏秋三季的红石峡,颜色上有干湿浓淡的变化,各有妙处;若在冬季,那一坡相互辉映的白雪和红石,顾盼有情……是能把人看傻的,妙不可言会脱口而出。

不过,我在红石峡看到一点问题,不说的话,我觉得对不起上天的恩赐。现在红石峡名气大了,游人多了,是好事。但游人在上面走来走去、踢来踢去、蹦来蹦去的,只顾自己玩高兴,却没有谁去在意践踏的事情。这可不妙。这在张掖,是要被狠狠罚款的呀。砂砾岩在岩石中不算太坚硬,磨损久了,就会破相。所以,还是在不可多得的丹霞上,赶紧修建木栈道吧,需要兼容一下人与自然的共同感受。

把红石峡当作红宝石去珍爱,才是过日子的人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