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场,就是在这里——在2020滁州诗歌座谈会上的发言及自选诗

(2020-07-09 14:51:27)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灰色评论

《醉翁亭文学》2020年第二期

在场,就是在这里

蒋林


我理解的在场,就是置身心于现场。这是我于2010年提出的诗歌主张,距今已经十年了。

    为什么主张在场呢?从写诗集《西门大街》开始,我隐约有一种认识:人在现场的体验和感受,往往会带来直觉;这种直觉,能够实现最小化的失真和最大化的保真。即便事过境迁,那种亲历的感觉也会常驻心田,甚至久酿成酣,最终写出 “得味”的文本。这种认识,随着《剃头匠小毛师傅》、《泡棋摊的人们》、《白描西街》、《贴着路边,她缓慢地走》等一批早期作品的陆续完成,而渐渐浮出水面;等到了《在明光市老年公寓》、《在父亲的病榻前》、《在疯狂英语演讲现场》、《在宾馆的房间与桂兴华谈诗》等这一批作品完成之后,我终于拨云见日,形成了“在场”的完整诗观,并坚持了多年。

所以,我主观地说:不“在场”,无以言。

最近看到《诗歌月刊》发了一个“我在这里写诗”的专辑,觉得很有意思。觉得就像投出去一颗石子,多年后听到遥远的回响。

这样的感觉,丝毫没有掠美的意思,就是一种所见略同。大约等同于玩游戏积累到一定的经验时,大伙儿都能获得通关的窍门,只不过有先有后。

“场”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就是情况之境和心理之境。在场有什么妙处?我的经验是,由于感官接受信息的路径是直接的、没有(庞杂信息的)中间商赚差价的,极少被(时间)过滤和损耗的;由于这些信息,轮番刺激着大脑反应区,让人生出欢喜、厌恶、忧伤、悲哀……让类似于生物学意义的艺术创造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激增……所以,在场写作的效果,简直可以说是有一点妙不可言。

这么说,似乎又有点玄乎了。还是回到“我在这里写诗”的话题上。

“这里”是哪里?这里是海子的麦地、是惠特曼的纽约布鲁克林、是博尔赫斯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

这里,就是我们写作的立足之地;有时,它被实指为家乡和故园,有时又被描述为一个写作者的精神基地。

我看到一些优秀的文本,无不依托着一个纷繁的生活和生存的现实背景,诗人在文本和现实的背景之间,扮演着一个指出者的角色。例子太多了,恕我不一一列举。

我们的立足之地,当然是供给我们俸禄、给我们活命、让我们吃饱穿暖之余还有闲心写诗的皖东大地。我们可以喜欢或不喜欢它,可以用感恩或嘲讽的语气去谈论它,甚至可以赌咒说下辈子的托生逃避它或是再次扑入它的怀抱;但无论如何,我们“在这里”,已然成为一种此生的命运。

我们精神气质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成长,是摆脱不掉皖东这个行政区域和地理概念的影响的;而这个影响,对我们的写作来说,则是“致命”终生的。

被这样一种生活与写作的宿命所预设,不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而是自然而然。我们只需要在自然而然的河流里,用自由的身心去浮绿水、去拨清波,去发出我们这群诗写者的声音,就好了。

在场,在这里写作,说到底就是一个姿态的问题。其实,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都是“在场”和“在这里”,身体在,心灵在,诗写的动机也在,这个姿态就实现了。

我觉得道理是简单的,大家觉得呢?



元旦颂辞

 

我一人停步于野外,能听到

产后的大地虚弱的声音。一人立足旷世

能让视线高过云端,看见青天秘密。

 

感谢巨大的空旷!原初般的四荒八野

允许我把命运脱下来浣洗一遍。

允许我安静自燃,如一粒灯芯。

 

天色和地气微微荡漾,暖水包围过来

就像重返母体。漫长的诗路啊

我的脐带,也是我不可或缺的真实感。

 

小路

 

从泉坞山上走下来,哪条路先伸到脚下

我就给哪条路面子。哪条路把我带到村头

我就喝完水后,邀请它到我家做客。

 

我说话算话。跟大路说算,跟小路说

也算。大路旁边有庙宇,小路身边

有水牛。水牛家有个牛郎常年住在天上。

 

我不担心小路打岔,把我带到村长家

我只担心:它会引来一出路遇的戏

咿咿呀呀的黄梅调,故意撞上我的肩头。

 

 

冬至,村里有股烟火气

 

有人于闲暇的下午偷偷焚烧秸秆

有人大怒,说查。有人远远地看浓烟会合夜色

有人打个呵欠,说回家烧锅下饺子。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今晚的炊烟就跟睡醒了似的——

有的像打哈欠,有的像伸懒腰。

 

有人断言,卫星能区分野火和家烟。

有人说是的;但比卫星高的地方

还住着心明眼亮的人。

于是有人添柴加草,有人念念有词。

 

雪后看望望火楼

 

泉坞山林场望火楼,这几个水泥浇筑的楷字

在镜头里是奄奄一息的。残破的楼体是入定的。

抱它的枝杈是慈悲的,近处的雪和远处的雪

音高是不同的,山风铺展的和声是完美无暇的。

 

回头一看,山下无论多麻烦的路,都被我甩了

现在站立的地方,可以说澄明、干净和安宁。

我脚下的云咯咯有声,身边的望火楼超凡脱俗。

我早晚也会通透,无论站在哪,都是在高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蒋林的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