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太平洋深处的一滴欢愉
一年未见的儿子说,今年我们到夏威夷见面吧。于是,火奴鲁鲁这个名字在浩淼的太平洋中被放大了;火奴鲁鲁就是美国的檀香山州,涵盖的是夏威夷群岛,也是珍珠港所在地。去年初次赴美时,从万米高空的波音777航线图上初见这名时还曾想:我的孩,这四个字的组合太魔幻了!
降落在蓝天白云下的岛屿上。蓝是真蓝,白是太白。太平洋上似乎只有水汽没有灰尘,只有光照没有雾霾。在大洋正中生存和生活,人该氤氲出怎样的性情呢?看大地图,阔阔的太平洋上有五个大字斜撇下来:波利尼西亚。波利尼西亚指的是多岛群岛,位于180°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之东、南纬30°与北纬30°之间的海域;这一片海域,足够容下一颗月亮!我们习惯上表示自己并不孤陋寡闻时所说的汤加、斐济、萨摩亚等旅游胜地,就在上述范围内。要是放眼看,波利尼西亚文化圈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顶端夏威夷、左下角新西兰、右下角复活节岛,地球上最大的一片蓝色里竟然有这么一个神秘浩大的布局,这很让人遐想。
说夏威夷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我不懂;但我的感觉是热而不燥。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说着话就到了美国的军港。珍珠港,事件谁不知道?电影谁没看过?感慨谁没发过?但不是谁都来过。我来了,还带着轰炸的印象。但事实是军港美,椰树摇曳,战舰安静。故事之所以叫做故事,全然在于一个故字;都过去了,世事在变,物是人非;纵然肃穆的氛围营造在军港里,但风云中的情势和格局,恐已不是至今依然沉没在水下的亚利桑那号航母所能理解的吧?往远处眺,大洋西岸有一片南海,亚利桑那号的后代们正在那里炫技,而为之鼓噪和起哄的,正是当年以“虎虎虎”作为攻击信号的他们的敌方……
走!到波利尼西亚文化园去。
波利尼西亚文化,分散在太平洋上,但也集中在那个大三角之内。欧洲强人尚未登岛之前的几千年,多岛群岛上就已生活着土著了。十七、十八世纪,群岛开始被法属、英属或美属,原始文化遭到入侵,封闭、保守而自得其乐的棕色皮肤的民族,其文化的生物链被强行植入外来物种,群岛上脆弱而单纯的民族文化,面临着生存或死亡的威胁。波利尼西亚人面对殖民现实,在保存民族生存的前提下,以隐忍和智慧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纯粹的文化基因,将传统的根系维系在每一个波利尼西亚子民身上,从小将语言、歌舞、祭祀、狩猎等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文化给养,添加和搅拌在日常生活之中,使之融化为细节、习惯、常态和天性,形成日渐突出的浪漫而单纯的民族气质,在人类文明的大家园里,芬芳至今。檀香山岛上这座全世界有名的园林,就是一个文化的活化石。
入园即被献上花环,同时伴随着一声笑意盈盈的“阿罗哈(ALOHA)”;阿罗哈是一句问候语,有祝福和感谢的意思,后来在群岛周游,到处都能听到这句温柔的短语,入耳入心。波利尼西亚文化圈中的夏威夷、萨摩亚、塔希提、汤加、斐济、新西兰、马克萨斯七个群岛上的不同风土人情,被浓缩为文化园里的七个村落,由一条人工河将它们串联起来;河上有船,载歌载舞;船随水流,声色俱佳,真像是一条热情撩人的大花环。说波利尼西亚文化,会让人感到陌生,但要说新西兰人的毛利舞和夏威夷人的草裙舞,想必知道的人就很多了;对,这两个舞蹈可以视作波利尼西亚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毛利舞威武震撼,战前用以示威恫吓;草裙舞性感灼热,平素用以迎客祈福。波利尼西亚人和世界上其他所有保留原始文明的土著人一样,热爱和平,也不怕战争。
园子里的七个风情村,展示的多为波利尼西亚人的日常生活,宗教仪式和风俗场景也有表现,有游戏,有手工,歌舞最多。说波利尼西亚人能歌善舞是可以的,但他们的女人歌声随意悠扬不紧张不突兀,舞姿简单抒情不造作不怪异;他们的男人歌声温柔敦厚不尖锐不乖戾,舞姿威武——波利尼西亚的男人舞蹈,乍看简直就是中国武术的直译,许多动作与少林的架势如出一辙!这就是原始的、来自本能的动作,是任何种族的男人们与生俱来的动作。波利尼西亚人展现的就是歌舞的本质和人性的直感,从清亮的歌声和摇摆的身段中,你看到的这些人,就是率真的、和善的和抒情的,就是懂得感恩的和懂得爱恋的,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世上只有藤缠树那样怎么美怎么来的!你反观自己,不免沉重;不免觉得相形见绌、自惭形秽;不免觉得很多“文明人”及其怀揣的那一点点“文明”,在这清楚明白的镜子面前,简直就是小气的和丑陋的,原形毕露。
波利尼西亚人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的文化符号,总体来说大同小异。我喜欢当今世界很多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的原始文化记忆,简单、直接、来自生命本源、敬畏自然万物,最重要的是,活得愉快;我在诸如藏族、壮族、傣族、苗族、白族、土家族、赫哲族、纳西族和台湾的高山族身上都看到了。我觉得波利尼西亚人在经历了殖民之后,能把仇恨化解成欢乐,是了不起的。我在文化园突然想起了一部好莱坞电影《未来水世界》:人类在浩劫之后,退守大洋,那是一种硬冷的钢铁和残存的科技组合的废墟之境,没有音乐舞蹈、没有泥土植物,漂泊水上,等待最后的灭亡;电影警告,沿着当今某种攫取的思维走下去,人类必将走向末日。对比之下,数千年来一直生活在大洋波涛之中的波利尼西亚人,为人类世界展示的却是满足、享受、浪漫、友善,与海洋和岛屿和谐相处,对天空和阳光充满赞美,美哉乐哉,在水一方。这不就是上善若水?这不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生存模式?这不值得世界上那些好强、示强、逞强的人们反思?
波利尼西亚人在从原始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在与殖民文化对抗和交融的过程中,一定也经历了民族的痛苦、困惑和矛盾,但波利尼西亚文化最终稳稳地存活在朗朗乾坤之下和惊涛骇浪之中,这不啻是个人类的惊喜。我在想,上帝在陆地和岛屿上播撒了许多人类的种子,上帝也在辽阔的太平洋上设置了神秘的波利尼西亚文化的三角地带,这是否意味着上帝在同时进行着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两种试验,并让彼此在相互的打量中学会借鉴和完善呢?珍珠港事件之后的第二次人类大战,带来的战争后果是惨重的,带给人类的反思也是持久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年参战方的关系和心态不断在发生变化,但战争与和平,始终是人类必须解答的终极问题。或许,只有经历了失乐园的迷惘之后,才有机缘和资格在亡羊补牢的追悔中构思重返乐园的美梦吧。
夏威夷的这个文化村与岛上的杨百瀚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杨百瀚大学是全美最大的教会大学;也就是说,教会在弘扬波利尼西亚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最主要的。我不知道教会对于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文化的三角布局是如何解释的,但我宁愿视之为上帝的杰作——在地球的两大板块之间挖出一个太平洋,养育出一种若有若无、妩媚多姿的文明模式;当人类在失去理智的时候,能从“未来水世界”上发现这种模式的美好,进而反思、走向完善……那从大地上挖出的泥土,被抛向太空,成为了月球,这,只有上帝才能做到。儿子说,我们是去教堂参观呢还是去吃文化园的大餐?我说开吃吧。我已经领到了要旨,已经在走马观花的行程中分泌出快活,已经与文化深处那些幽幽的眼光和殷殷的心愿互通了款曲。我觉得夏威夷之美,在于它的碧海蓝天,在于它摇曳的椰树和铺张的繁花,也在于经年不息的火山所呈现的大地对天空的柔情蜜意,更在于波利尼西亚文化对性情的濡染和对心灵的抚慰;是轻声细语的也是轻柔曼妙的,是四弦琴一样的也是花环舞一样的。阿罗哈。
我俯瞰大水环绕的岛屿,没来由地想起公刘先生的一句诗:一滴欢愉化解五洋愁苦。夏威夷,这个词再次被念出来时,我觉得嘴角是上扬的,洋溢出来的,是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