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岁月裸露的思想惊叹号海潮桅杆石林 |
分类: 经典回味 |
石林
岁月蚀出了虬枝
裸露的思想在阳光的
底片上 曝光
于是
候鸟驮来南北回归线的目光
倾听命运骚动不安的敲门声
惊蛰,一个浑厚的声音爆出
如一串指向苍穹的惊叹号
向世界宣读一首
中世纪的史诗
(那声音从此缠绕在
刚直不屈的灵魂上)
海潮还会涌来
搁浅的桅杆渴望升起帆
(原载《淮南文艺》1986年第三期、《安徽文学》1987年第七期)
这首诗写在1985年。那时,在我所居住的小县城,仅有纵横两条柏油路和几条石板路。四层楼就可以傲视全城的瓦房和草房。信息闭塞,生活缓慢。外面的气息向城镇涌来,多多少少会遭到些排斥。在这个新旧生活场景交替的缝隙,有那么几个被经典文学吸引的年轻人,开始了培植心灵植物的尝试。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经典,也只有经典。不知道朦胧诗,不知道风起云涌的文学社团。第一次读到舒婷的《双桅船》,大吃一惊:诗,原来可以这样写!是的,我知道了,诗原来就是可以这样写。在模仿的指引下,我像数学家陈景润“能吃苦”那样开始了书写。大量的涂鸦。大量的心血。喷洒过剩的青春。有一天,我从《人民画报》上看到云南石林风光,心里就像被撞击了一般——那时,一个文学青年的脑子里,怎么也抹不去诸如木棉树、凌霄花、通行证、墓志铭……双桅船之类的意象——看到鬼斧神工的石林景象,我一下就联想到了桅杆,想到大海,想到这是一片枯了的海、这是一阵搁浅的桅杆。最先出现的诗就是《石林》的最后一句。岁月、候鸟、命运的敲门声在联想中出现了,惊叹号自然而然地由“石林”喻出,中世纪被赋予了历史感(今天看来实在是地球历史知识欠缺啊,那石林怎么看也有百万年的历史了,岂是中世纪可以比拟的)。大概写了两、三稿,便完成了这次灵感突袭的创作。事过境迁,其实还可以写得更精致一些。石林,的确能叫人产生审视和表达的欲望。
前一篇: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与商人相处
后一篇:逃不掉的《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