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我们改名
履历表登记表工资表申请书
姓名栏上
我们签下
卫红、卫东、卫文、卫青……
沉重的笔啊
祖国曾怀胎十年
生下了一代畸形的我们
姓名是发育不全的标签
许是历史有愧于我们
才弥补了五彩斑斓的今天
哦,我们身心残缺的
今天已经修补
完壁。像群写意型雕塑
缺少一个完美的名称
美,我们将继承创造和总结
将和今天所有的一切
一同写入历史
十八岁,时代校正了我们
农村改革城市改革
而我们改名
在时代签发的通行证上
我们将填写
富有诗意
富有个性
的姓名
向未来报到
——发表于1986年一月号《当代诗歌》
回头看二十多年前的处女作,真是有些感慨。那时,激情主宰,意气风发。从1985年开始,诗歌成为一种方式进入到我的青春岁月,阅读,模仿,练习,几乎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而交流更是狂热,但凡有人说到诗歌,便无条件的引为知己,大有找到组织之感!这种单纯而危险的认知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创作中,我的这首《十八岁,我们改名》恰好可以印证。
当时,辽宁沈阳的《当代诗歌》在中国诗坛影响很大,尤其在青年诗人中可以说是一面旗帜。主编方冰,副主编阿红和晓凡;刊物的宗旨是“面向当代面向人生面向青年面向习作者”。从投稿到接到用稿通知再到发表,历经数月,这中间的“心路历程”跌宕起伏,明明暗暗。当样刊寄到我手的时候,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感谢这份早已停办的刊物!感谢已经辞世的和健在的诗歌前辈!从纸质的园地到网络博客,《当代诗歌》是引领我走进艺术殿堂的一扇大门。从那时到现在,我大概发表了几百首诗歌了吧,“蓦然回首”,处女作好像自己以前的旧照片,看起来就是感慨万分。
尽管幼稚,尽管浅显,但是真诚跃然纸上。时代的印记清晰而准确,资料的价值大于艺术的价值。当然,这只是对自己而言,叫做敝帚自珍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