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科举李宝臣杜长蕊历史文化 |
八股文是皇帝的猜谜游戏?
我国的科举制度出现在隋唐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对于科场作弊的惩罚是极其严厉的。
在清朝考生作弊,暗通官节一旦被发现,在早期犯案人要被发往烟瘴之地,就是充军。等到后来,朝廷加大了对科举作弊的处罚力度,一旦证据确凿,基本上行贿与受贿的都要被斩首,无论是考生还是作弊的考官,都要献出生命,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对科举还是非常重视的。为了一个弊端重重、耽误人才的八股文而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真得值得吗?有人说了,肯定不值得,科举考试如果真对官员的选拔很有用处,当年就不会被取缔了。
不过,仔细研究八股文我们发现,做八股文其实是一种对人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实际上八股文考试,考的是什么?考的是人的智力。由于八股文的内容是很单一的,只有四书五经。因此好多人往往会错误的认为,八股文只强调死记硬背,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越是内容少,在考试的时候,越是很难考取的。由于内容单一,所以八股考试考的不是应试者的知不知道,而是融会贯通。
费孝通先生曾经讲过,八股考试相当于给了一个谜底,然后让应试者来制一个谜面。也就是说谜底是确定的,而谜面的设计就要看每个人的智慧了,看他怎么来融会贯通。
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思维,它有自己的思维逻辑范式,人们为了交流,才有逻辑。如果人不交流,可以是不需要逻辑的。那么在交流当中,我们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而且能够使对方接受,那就必须是所有的参与人遵循一种逻辑才行。不能是他有他的逻辑,我有我的逻辑,而八股文正是一种广泛公认的逻辑。可以说科举就是通过这个八股的考试来测验每个人的应变能力,融会贯通能力以及逻辑能力。因此说最后学成以后,到实际工作当中,其所写出的公文肯定也是具有条理性的。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讨论死记硬背好不好?应该说,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死记硬背是不好的。但年轻人不死记硬背,那他的思维和思维的因素从何而来啊?只有大脑中的信息量充足,思维才能够丰富,才能够有可能产生新的东西。因此年轻的时候,不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而八股文考的,实际上并不是死记硬背。因为八股文它不考默写。它考的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的融会贯通,考应试者如何代圣人立言。虽然八股考试,被大家都批评了很多年。但是别忘了明清以来,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包括晚清的洋务派,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八股文选择出来了,包括到了民国的章士钊,章太炎先生,胡适先生等等,他们的文章受八股的影响也是极其深的。钱钟书先生的父亲钱基博写过一本书叫《中国文学史》,他特地谈到了这问题,谈到近代白话文的几位鼻祖,虽然他们都反对八股文,但实际上他们的文章受八股文的影响极大。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文章清楚流畅的原因所在。
事物永远是有两面性。科举制本身也有他的弊病。因为世间的制度,没有哪种就是纯有利而无害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所以制度的选择,是在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状态下选择的。科举制比荐举制,在笼络精英方面,弊端更少。所以中国人选择了这个科举制和八股文。历史上也有过废除科举制的时候,比如朱元璋、康熙都曾经废除过,但是废除的时间都很短。尤其朱元璋废除了就是两科以后,突然发现,实施荐举制以后,荐举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走后门的越来越多,政府的压力特别大,这导致他最终放弃了荐举制,又重新选择了科举制。
等到了乾隆三年的时候,兵部侍郎叫舒赫德又向乾隆皇帝报告,说科举考试“旦放空言,于事无补。”乾隆看后,将这个折子发到吏部让大家讨论,最后吏部的回答是,不是说科举没有弊病,但是为什么要保存下去,其原因在于“要范之准绳规矩,以密其法律”。范,实际上讲的就是陶铸、陶冶的意思。准绳规矩的矩,就是让人的思维,想法要规范化,然后使法律更加严密,所以说“英达特知之才未必不出其中”。这一点我们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例如明朝具有叛逆精神的李贽,其本人也是进士出身。再比如明朝改革家张居正、守北京的于谦、袁崇焕都是进士。
事实上,并不是像人们所讲的,八股文考试上来的都是头脑僵化的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到的,八股文考试,实际上考的是人的智力跟人的智慧。那些有失意思维的人,或者说本身就比较僵化的人,那些腐儒他们在八股文考试面前必然会被被淘汰下来,但是这也是一种方法,他绝对不是它的全部的东西。制度在选择的时候,不能够用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方法,因为有时候看着某种东西,它是非常非常好的,在想象当中可能是这样。但是实际操作当中,它的害处可能要比得到的利要更大,因此这种制度严格说它不应该算做是好的制度。只有说那种虽然利益稍微小点,但害轻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