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的网站,就叫“大美青海”。看来‘大美’不是谁都敢叫的,联想起了二个歌名:“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与少年”,而今,2000公里之外,青海不再遥远,“花儿”依旧艳丽,一路向西飞,人往高处行。从海拔不到50米的北京城,到海拔接近2300米的青海西宁,也就短短的二个钟头而已。本次作业,套用伟人的清平乐•六盘山中那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今日相机在手,何时扑住拍人,聚焦一行在青海的快乐摄影人。
蓄谋已久的一路,迫不及待的一路,风光无限的一路。青海湖,真是一面镜子,于人,于心,于这大千世界。高原美景,宽广的湖,灿烂的花。

P1

P2

P3

P4
从西宁到青海湖,大概有280公里。凌晨3点从西宁出发,是想拍青海湖的日出,可是,还没赶到湖边,朝霞就出来了。
夏季青海,总是像一幅色彩鲜艳的油画,蓝色的青海湖,金黄的油菜花,碧绿的青草地,犹如大块大块的色彩拼图,呈现在你的面前。
青海湖的景色格外迷人。湖畔山清水秀,沿湖的草原像绿色的绒毯苍茫无际,鲜花竞放,碧波万顷的湖水,像一面巨大的蓝色宝镜,阳光下,置身于山湖花草相互衬映的绮丽之中,心旷神怡, 遐想浪漫。
七、八月份,是青海湖最漂亮的季节,金黄的油菜花与碧绿的湖水交错。青海湖虽然也叫湖,但完全不是我们以往感受过的湖。湖面像是斜倚在天边的蓝宝石镜子,离它越近,它显得越宽,到达湖边时,看到东边的半壁天空都被湖面遮住了。
南方的油菜早已扬花结籽收获入仓,而海拔3200多米的青海湖一带,此时的油菜花却正开得灿烂。浓艳的黄花,紧围着青海湖大半圈湖岸,足有百万亩,繁花金黄一片,嵌镶在湛蓝的青海湖岸上,无际无边。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P39

P47

P40

P41

P42

P43

P44

P45

P46
‘西部歌手’刀郎,唱过一首《西海情歌》,‘西部歌王’王洛宾,写过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不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效果。这歌曲最早叫“草原情歌”,
1934年,从新疆迁徙到青海海西的上千人哈萨克族群众中,有几十人来到西宁,他们中有几名喜唱民间歌曲的歌手和弹冬不拉的乐手。王洛宾约请他们到西宁北门外的“香水园”来弹唱,就是后来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所依据的原始曲调。
王洛宾的歌曲,旋律优美动人,这首传唱近60年的歌曲,让几代中国人如痴如醉。王洛宾的生命动力,来自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青海人都知道,那个遥远的地方就是青海湖的金银滩,在那里,以卓玛为名的女孩特别多,大概都是因为那首歌的缘故。
“花儿”,是发源于青海的一种民歌,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歌曲表达自由率真,有“西北之魂”之称。它作为一个流传地域广泛的具有西北特色的民族音乐,长期被音乐家们看好。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花儿”之作,是《花儿与少年》;“西部歌王”王洛宾主创,经“西北花儿王”朱仲禄改编的那个抒情歌舞曲。
青海湖,藏语里叫“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湖”;蒙语里叫“库库诺尔”,意为“蓝色的海”;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更名为“青海”,从她的命名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千姿百态的风情,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的和谐之地。
同行链接:
广顺园主:
【 青海纪行(一)·塔尔寺掠影 】
北京老夏: 金色青海大美无限(组图22张)
行摄在美丽的青海湖畔(组图25张)
塔尔寺里虔诚的人们(组图39张)
空中鸟瞰青海大地(组图24张)
越走越远: 沐浴在花海中·大美青海行(上)
在那遥远的地方·大美青海行(中)
树妮小U:
青海湖晨曲
日月山风云
花花世界 烂漫无边
知足者:
共乐壶天:
大美青海:聚焦摄影人
大美青海:门源“扫黄”
大美青海:活佛之谜
大美青海:在那遥远的地方
大美青海:我是青海人
大美青海:东关寺里说“回回”
联盟花絮: 大美青海:外拍花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