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热访(信息时报)

(2007-04-02 13:07:05)
毕淑敏:不要做高度的完美主义者
2007年04月01日
作者:潘小娴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images/2007-04/01/1175359095718FK0920070401C001_b.jpg
《女心理师》毕淑敏 著 重庆出版社 2007年4月
  《女心理师》是作家毕淑敏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乡下女孩,为了探究自己下半身永远冰冷的秘密,在培训心理师的机构学习专业知识,成为了首批有执照的心理师。她开设心理诊所,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案主。记录她成长经历这一主线的同时,还展开了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有趣的好玩的有一定意义的小说

  信息时报:《女心理师》这部小说写了形形色色的心理疾病者,您通过这些疾病者,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考主题?小说透过女心理师的眼光,我们看到了很多人性的幽暗之处的痛处。是否可以说,您的小说就是想通过人性的幽暗之处,为人们寻找一种出口?

  毕淑敏:这是一本有趣的好玩的有一定意义的小说。小说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贺顿学习担当心理师的故事,但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第一印象是悬念和奇特,深入其内,才会发现所有奇异的事情,都有内在的逻辑和出人意料的解释,人性是如此的丰富斑斓。也许你会哭,我不敢保证。但你一定会笑上几次。微笑,那怕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        

  我珍爱生命。不单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人是神奇的生物,我们理应让它更美丽。所以,我相信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人们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一个作家如果不超拔于琐碎之上,文学就丧失了照耀的力量。

  信息时报:这个评价很有意思——“这是一本有趣的好玩的有一定意义的小说”。语句里用了很多定语:“有趣”、“好玩”、“有一定意义”。请问,您写小说,是否都喜欢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

  毕淑敏:对,我的确喜欢以这个标准去写小说。

  我觉得一部小说,首先应该是要有趣。在生活中,一个很无趣的东西会让人没有愿望继续下去的。小说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一种精神寻找和满足,这就更应该写得有趣,才能达到让人精神愉悦。至于好玩这一点,我想人的天性里面都有爱玩的愿望。我自己就是一个比较喜欢玩的人。美丽的色彩、奇妙的故事,充满有趣的动物,听人讲充满奇特的一段话,都是非常让我感动的。我一直喜欢为一些想法做一些努力。我也一直认为人是追求有意义的动物。如果一个人不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可能没有了生存的理由。所以,我写小说要“有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表达我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

  冷静中透着残酷和温暖

  信息时报:小说通过女心理师贺顿,勾连起了8个人物心理的形形色色故事。而这8个人物都是在心理上需要帮助的。如此集中的隐晦故事集中在一起,飘荡出一种阴郁的气氛,罩得人有些难受和压抑。您的小说给读者留下这难受和压抑的印象,我认为不单单是因为您写的直抵人心的心理故事,还应该与您的文字有关。印象中您的文字一直都很冷静,甚至有时候还冷静得没有了温度。这种冷静与您的医生经历紧密相连?或者说,当您写作的时候,您已经无法摆脱当医生的感觉?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份和小说之间的关系?

  毕淑敏:我的文字总是冷静,这和我写过太多的病历有关。你见过一个医生在病历里热情奔放抒情咏叹吗?我并不是说冷静就好,但在我,恐怕难以改变了。毕竟几十年的光阴,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我的冷静中透着一种残酷和温暖交织,当然,还有悲悯。

  我一直认为作家是在生活之水中游走。我当过20年的内科医生,这就是我的生活和命运。我不是为了写小说而特地去体验这个角色,而是实实在在地救死扶伤。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也无法完全摆脱当医生的感觉。我会关注人的生命,艰难民生感同身受。我不可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己的微细觉察中,永远觉得自己和众人紧紧相连。

  信息时报:这本书的宣传定位很有意思:“《女心理师》:毕淑敏为你心理励志”、“心理励志:一部将引致2007心理阅读热潮的奇特励志小说”。而且,我发觉,您的小说的标题很多都是非常有“励志”的味道——诅咒是对地位的变相尊崇、人都害怕被遗忘、该说出真相的时候沉默是一种卑鄙、世界上有一种爱叫退出……这些标题看着就让人温暖。请问,您喜欢“心理励志”这个说法吗?并请谈谈,您个人是如何看待“励志小说”这种定位的?

  毕淑敏:首先我要强调,我并没有这样来定位自己的小说。而作为读者,对于出版人怎么做定位,怎么做宣传,可以保持自己清醒的态度。但对作为作者的我来说,只是想写写有点好玩,有点有趣,有点意义的故事。而在平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社会的一些层面,当这些层面多半是表面的,所以,当我们看到表面时,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理解。但当我们走进当事人的心里时,我们可以看到当事人的五味杂陈的内心世界。而我就想努力地展现这样一个五味杂陈的世界

  “心理励志小说”是什么样的概念和定位,我也不清楚。但就作用来说,我以为,关注心理,并不是一味地关注猎奇、压抑、幽暗等等的心理,这样的关注不是心理学上的关注。而且,我坚信,心理学的关注更应该有光明和温暖的一面,当然这样的光明和温暖也不是到处都是鲜花盛开,它也应该含有人性痛苦的一面。但我相信,人生中的光明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要不那就不是没有了明天么?

  不要做高度的完美主义者

  信息时报:你的小说里面讲了8个人物,其中有一个是针对周团团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的。这让我想起了您曾经出过的《我的成长我做主:青少年心灵快乐游戏10+1》。您好象一直都非关注孩子的心灵,是吗?在您看来,您觉得如今的孩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敏感和脆弱?

  毕淑敏:我自己也是个做母亲的,关注孩子是我写作和人生中的永恒主题。

  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裕的社会中,比起他们的父母亲,他们活得更幸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的变化太快了,太快的变化是没有逐渐适应的过程。如果是渐变,就容易适应多了。现在尤其在物质进步的速度非常快。如果说,中国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物质水平与美国等一些国家相比有五六十年的差距,而现在的差距则缩短了,只有10年的差距,所以,孩子们更加难以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的物质挑战。

  另外,现在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的关注也容易走向了一种极端。表面上看,孩子们受到了太多的关注,是多么的幸福。但是父母到底有没想过,孩子们心理愿不愿意受到这些看似幸福的关注?还有现在的应试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们成长的困境,本来就缺乏磨练意志的氛围,在困境中心理就变得脆弱和敏感了。孩子们有了充裕的物质享受条件,却没有健康的心态,因为糖太多,脂肪太多,蛋白质太多,这些来自大人们眼里的爱,就可能变成了一种沉重。

  信息时报:您个人认为,这本书对心理疾病的读者,会真的起到一些治疗心理的作用吗?在现代社会,人们似乎都感到压力很大,很容易焦虑,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普遍的心理状况?而我们又该如何去调整这个焦虑的压力心理?

  毕淑敏:我写这本小说可不是为了解决谁的心理疾病。我只是特别想写这样一个本身就伤痕累累的心理师,她在和其他人的交往中,也在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我是写人性,而不是写心理治疗本身。总不能说看完一部外科医生写的小说,你就希望能对自己的阑尾炎有帮助,或者学两把刀法吧!我想一本书是没有那么大的效力。人的心理是很复杂和丰富的,也许书中的某一句话对某个人能有一点点触动,就很难得了。

  压力有双面性。如果一点压力都没有,人就没有活力了。血压太低电压太低,都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电器的效率。但要学会把压力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要有缓释压力的方法。我觉得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当的运动和放松,都是对抗焦虑的好方法。当然,首先你要找到让自己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要对症下药。很多人的焦虑来自对自己要求太完美了。不要做一个高度的完美主义者。我在“女心理师”这部小说中也写了,凡是人间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

  生命和死亡是人生的两个翅膀

  信息时报:《女心理师》并非是您第一次在创作中融入心理学,以前的《拯救乳房》也是这样的题材。同样是写心理治疗,您觉得这两部作品有什么不同?《女心理师》比之前的《拯救乳房》有什么超越?

  毕淑敏:这两本书有很大不同。《拯救乳房》中虽然也有小说的处理,但遵循了心理学的学术框架,我听说有的大学心理系还把这本书当作必读书。那本小说发表后,很多读者都把那个心理治疗小组当成真的,我接到了很多读者电话,说想报名参加这个小组。当我在电话里告诉读者,那个小组是我编的时,有的人很生气,反问我,怎么能没有这样一个小组呢?甚至美国一位老先生看了后,从美国买了好多乳腺癌患者用的义乳寄到我家,装了半个屋子。后来我买了很多礼品袋,只要接到乳腺癌患者的来信或者电话,我就寄给对方一个。

  《女心理师》则没有中规中矩地遵循心理学的治疗原则。具体点说,一个真正的心理咨询师并非像我书中写的那样工作。这也是我书名为什么不叫“女心理咨询师”的原因,事实上并不存在“心理师”的这个说法。但这个故事更集中更好看,触及的社会问题更尖锐。

  另外,《拯救乳房》关注的是特点的人群——女性,我写的是这些人群的心理里程和故事。但《女心理师》比《拯救乳房》的视野更广阔,小说讲述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心理,这更多方面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而且我一直都认为,人性是有很多的幽暗之处的。这些幽暗之处不可以简单地以好或坏来评价,而应当是以丰富的人性去展示的。

  信息时报:您的小说一直洋溢着一种悲悯情怀的。您非常关注一些人们平时很不愿意提起甚至会避讳的东西,比如疾病和死亡,这部《女心理师》也是如此。请问,这种悲悯情怀是怎么形成的?您觉得悲悯的关注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毕淑敏:因为我热爱生命,不单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别人的生命。死亡是生命的最后部分,只有完成了死亡,生命才最后完成了成长。“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永恒困境,现在,“生”已经非常受人关注了,“病”也渐渐地越来越引起重视,“老”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也会得到不断改善。唯有“死”,还没有得到关注。而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然要经过的苍茫路口。生存就是向着死亡的进发。只要生命还存在,对死亡的关注就不会停歇。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你只有都思索了,才能飞翔。

  本版采写 潘小娴

  作家档案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曾获小说月报第四、五、六、七、十届百花奖、昆仑文学奖、青年文学奖、当代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北京文学奖、北京市第一届文艺奖、北京市第四届文艺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奖项30余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