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热访(海峡都市报)

(2007-03-27 15:01:23)
毕淑敏:中国最需要心理医生

海峡都市报

记者  宋晖

   毕淑敏给人的最初印象是满月般的脸庞、祥和的眼睛,总是憨憨地露出笑颜,你不由会感叹:这是一位许多人心目中的好母亲。
   十年的西藏阿里的服役经历,20年的内科医生,学了6年心理学,开了近3年的心理诊所;35岁才开始文学道路,但她之前的《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甚至《素面朝天》这样的知性散文,都曾在读者当中引起巨大反响,这位有过多重身份的女作家在生活中,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精彩?
   4月初,毕淑敏的新书《女心理师》(重庆出版社)就将与读者见面,记者也连线采访了她,和她聊生活的压力、生存的境遇。而整个访谈过程中,她显得淡定、从容,似乎参透了生命的哲学。

关于《女心理师》
残酷和温暖的交织

  记者:这本书4月才面世,多数读者很想知道这是一本怎样的心理故事,能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吗?
  毕淑敏:是一本有趣的好玩的有一定意义的小说。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学习担当心理师的故事。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第一印象是悬念和奇特,深入其内,才会发现所有奇异的事情,都有内在的逻辑和意料之外的解释,人性是如此的丰富斑斓。也许你会哭,我不敢保证。但你一定会笑上几次。微笑,哪怕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
  记:您之前有过心理医生的经历,这是您写这本书的基础,会在小说中渗透您生活中的身份吗?
  毕:我当过20年的内科医生,这是我曾经的生活。我不是为了写小说而特地去体验这个角色,而是实实在在地救死扶伤。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也无法完全脱离当医生的感觉。我会关注人的生命,艰难民生感同身受。我不可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己的微细感觉中,我会觉得自己和他人紧紧相连。
  记:听说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来自病例,会不会担心触犯心理医生的保密原则?
  毕:《女心理师》中没有任何一个故事来自现实中的真实病例,所有曾经过我诊疗的心理咨客都尽可以放心,我绝没有把你们之间任何一个人的述说,原原本本地搬进小说。这不仅来自我的责任感,也来自我的基本才华。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我已经了然人性的复杂,完全不必照抄现实生活,就可以完成故事的构建和开掘。
  记:这本《女心理师》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吗?
  毕:我想一本书是没有那么大的效力的。人的心理是很复杂和丰富的,也许书中的某一句话对某个人能有一点点触动,就很难得了。
  记:据说您的小说被大学心理系教授当作教材,是否也想写一部关于心理的教材呢?
  毕:不敢存此宏大愿望。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教材。以前听说自己的小说被当作大学里必读书,沾沾自喜过,但后来醒悟到这是一种贪图虚荣,小说就是小说,自有文学的规律,不必拘泥真实科学的窠臼。否则就成了四不像,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读者。
  记:看了内容提要,有朋友告诉我,小说的主人公看起来像一个现代女巫师,您怎么看待您的人物?
  毕:如果说小说女主人公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
  记:有人说您的作品文字过于冷静,在这一部风格上是否有改变?
  毕:这可能和我写过太多的病历有关。你见过一个医生在病历里热烈奔放抒情哀叹吗?我并不是说冷静就好,但在我,恐怕难以改变了。毕竟20年的光阴,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结构上有一点变化,更有趣味了。至于风格吗,我想和以前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贯的残酷和温暖交织。

关于心理医生
这种经历让我饱经沧桑

  记:您被称为“中国心理咨询第一人”,您觉得自己有没有一个所谓的成功秘诀?
  毕:这个称呼,实在担当不起。如果说我的疗效比较好,我想首先要感谢所有来访者对我的信任。因为来访者基本上都看过我的作品,自认为很了解我的为人,把我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非常信任我,这就使得我在治疗中能够很快同他们建立起非常好的关系。正是这种信任,让奇迹频频出现。
  记:中国当下的都市人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您觉得普遍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
  毕:一个人如果从冰天雪地进入热气腾腾的房间,或者反过来,从暖和的地方一头扎进风雪中,都是很容易生病的。中国是全世界最需要心理医生的地方,中国的变化太快了,中国的积淀太深了,而生活越是紧张繁复,人越要清醒和冷静。很多人被忙乱的事物迷住了双眼,忘记了自己的长远目标究竟是什么,没有了方向感,遗失了理想。浑浑噩噩的生活让人丧失幸福感,这是最可怕的心理麻痹。
  记: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特殊历史,那么中国人的心理有没有特殊之处?
  毕:我觉得中国人有一个很好的传统,这就是自省,注重群体的关系和力量,这也是对个人来说非常有利的帮助。
  记: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毕:方兴未艾。我希望它能有大的发展,造福于民众。
  记:在人们的印象中,心理医生是一种神秘的职业,正如您作品中提到的“高昂的收费和似是而非的解释”,您进入这个行业的感受是什么?
  毕:希望它能健康地发展。
  记:现在很多作品都瞄准了“心理”题材,但都倾向于拍成惊悚悬疑,似乎一说到心理问题都很恐怖、“变态”,您的小说似乎有所迥异。
  毕:我珍爱生命,不单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人是多么神奇的生物,我们理应让它更美丽。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温暖,在残酷中争取柔和。如果不超拔于琐碎之上,文学就丧失了照耀的力量。
  记:在现实生活中,会听到一些离奇却是普遍的故事,比如拯救过几百抑郁者的心理医生自杀了,如此种种。有人把心理医生比作一个巨大的“垃圾桶”,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往里倒,作为这个行业的其中一分子,您有过心理变化吗?
  毕:于我而言,从来不把倾诉当成垃圾,在我的来访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还在自强不息,我敬佩他们。我从每天的工作中都汲取到力量。如果我觉得很疲倦,我会毫不犹豫地休息。这不单是为了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因为一个状态不良的心理医生,是没有法子倾全力帮助别人的。心理医生的经历,让我饱经沧桑,好像活过了别人几十辈子的日子。

关于生活态度
战胜了恐惧感,人就镇定了
  记:有人评价您“从不涂脂抹粉,而皮肤却纯净得像婴儿一样”,这和您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关吗?
  毕:首先,谢谢。然后,我把这个评价,看成是因为喜欢一个人而生出的错觉。我已经马上就要进入老年,对此我欣然接受并心怀感激。这是我的命运走过的路标。我好像一个进入高年级的学生,等待着新的课本和考试,当然,还有交作业。
  记:您开始写作时已经35岁,属于大器晚成的那种,是什么促使您拿起笔?
  毕:因为心中有话要说。如果哪一天,我的话说完了,我会马上停下来。
  记:从《红处方》、《预约死亡》到《拯救乳房》,您一直都在关注一些人们平时很不愿意提起甚至会避讳的东西,比如疾病和死亡,在您行医20年中也不断亲见死亡,对于死亡您是抱着怎样的态度?
  毕:是一种坦然吧,因为生存就是向着死亡的进发。只要生命还存在,对死亡的关注就不会停歇。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你只有都思索了,才能飞翔。
  记:您的生命里另一个重要的经历是在西藏阿里当过兵。阿里的经历对您的写作和人生有什么影响?
  毕:那其实是不容我选择的。那时候只有5个女兵被分配到了西藏阿里,其中就有我,我热爱生命。我热爱大自然。我崇尚崇高,因为我在阿里曾经感受到刻骨铭心的恐惧。战胜了这种恐惧,人就比较镇定了。《女心理师》之后,我就会进入记录阿里的小说创作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