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甲铺
车行天下之二

黄甲铺就藏在这座深山里

黄甲铺就埋在这片清水下
家里的储藏室里有个木制摇篮。每次整理房间的时候都觉得它碍手碍脚。
我的太太就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再后来,这个摇篮也哺育了我的儿子。现在的儿子已壮得像头小牛,这个摇篮也就派不上任何用场,可我一直舍不得扔掉它。
这世上有些事物,在你脆弱时,它保护你长大;当你强壮时,你却觉得它毫无用处甚至有些碍手碍脚,比如摇篮,再比如――黄甲铺。
1937年,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了安庆东郊机场,法西斯的铁蹄开始践踏安徽。1938年,日军占领了桐城县城。
一个勤劳的民族就这样被日本人奴役着,一块崇尚读书的土地到处晃动着刺刀的影子。
黄甲铺是个小小的村落,隐藏在桐城县城西部崇山峻岭的腹地之中。那一座座高山,那一片片密林挡住了日本人的脚步,黄甲铺成了一个安全的世外桃源。
日本人的炸弹,使安庆高中被迫解散,各地中学被迫停课。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就要被中断么?
1939年,在黄甲铺这个世外桃园,又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皖第二临时中学在黄甲铺开课了。日本人侵占了我们的土地,但不可以侵占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孙闻园――皖第二临时中学首任校长,他在危难之中竖起了接续中华文化的大旗。
学校先后聘来了百余名教师,招收了千余名学生。虽然教学场地仅是当地的方氏祠堂和吴氏祠堂,这并不妨碍他们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历史、地理等课程。年轻的中华儿女聚集到这里,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在这深山之中绽放开来。靠机枪、大炮站在中国土地上的日本人,不可避免地湮灭在中华民族之魂的汪洋之中。
我没能搜集到描述当时上课的有关资料,但我能想象得出,历史老师一定会讲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地理老师也一定会指明脚下这块插着膏药旗的土地属于中国……
今天,年轻的桐城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黄甲铺的故事了。翻开安徽省地图,你甚至找不到黄甲铺的名字。1958年修建的牯牛背水库已将那个危难时期哺育了千名学子的村落埋入了水下,同时埋入水下的不应该连同这段历史。
我去桐城的时候,一心想去看看黄甲铺,即使只能走到埋着她的那片水边。无奈,山高路险,时间匆忙,我在大山之中颠簸了几十公里之后,还是心留遗憾地踏上归途。我没能看到黄甲铺,也没能走近深埋黄甲铺的那片水,但我分明已感觉到黄甲铺和我已被卷在同一盘大山里。
我确信当时的千余名学生中涌现出了很多中华英才,但我无从获得更多的有关资料,去了解他们是谁?他们取得了怎样骄人的业绩?
每当在家里看到那个摇篮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黄甲铺。长大的人们不该忘记摇篮,当今的桐城人不该忘记黄甲铺。
不知来年是否有机会再去桐城?不知是否有机会再走近那片埋着黄甲铺的水域?但,我总幻想,站在水边,净下心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就会从水下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