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十年三行】
罗布人村寨:注定只是回忆
2003年的罗布人村寨
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曾经生活着一些操维吾尔语“罗布”方言、以打鱼为生的土著居民,被称为“罗布人”。 千百年来他们与世隔绝。
而随着50年代罗布泊干涸,罗布人便不断追随着塔里木河水源,逐水而居。最后来到了塔里木盆地东北的尉犁塔里森河河畔。
这是在沙漠中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最后的罗布人”。他们在沙漠中的海子边打鱼狩猎,种庄稼,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其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
罗布人村寨位于尉犁县城西南35公里处,距库尔勒市南85公里处。(若羌——库尔勒——尉犁罗布人村寨)。
在距离库乐勒市218国道边有一条"世界上最长的砖砌公路"。它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千多人耗时六年,烧制六千多万块红砖砌成,全长102公里。
1966年8月,砖砌公路开工建设,于1971年5月竣工,全长102公里。
2001年,经过218国道改造,库保留了5公里砖砌路,以纪念筑路工人不朽伟绩、作为文物永久保存。
并于次年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长砖砌国道公路”。

当我们驱车距离罗布村8公里处时,这里正在修路。所有车辆一律不放行。这可急坏了我们:此刻已近傍晚了,与罗布村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呐!经过一番公关、发烟、套磁(所幸民工是江苏邻居安徽人),一个小时后,终于让我们通过了。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村落。没有任何旅游景区的痕迹。却是一个神秘传奇的境地。
村里人家不多。这是村口胡杨树下,用红柳枝和芦苇搭建而成的罗布人家。
这就是罗布人的传统房屋,简单、原始——
正巧碰上他们做晚饭。鱼是罗布人的主食。他们正在门口的小海子边杀鱼洗鱼——
千百年来,塔里木河水一泻千里入罗布泊区域后漫滩溢流,沙漠中就形成了许多鱼类丰饶的小“海子”(湖泊)。于是就有了打鱼人即“罗布人”。沙漠里虽出现过不少文明的城邦,但罗布人都与之擦肩而过。他们插芦为室、凿木作舟,不知汉唐,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部落生活。
《回疆志》记载:“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小舟捕鱼为食,或采野麻,或捕哈什鸟剥皮为衣,或以水獭皮并哈什鸟之翎,持往城市货卖,易布以代衣”。
据说罗布人聪明——可能与他们吃鱼有关;罗布人长寿,百岁老人当新郎习以为常——可能与他们常饮罗布麻茶有关......
罗布人没有文字,世代世袭的只有故事和歌舞。他们没有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步就跨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罗布人村寨,可谓世界性人类文明遗产。
罗布人的生活器具,除了铁器,大多数都是胡杨木制成——
海子里泊着一条独木舟(也叫猪槽船)。船是用枯死的胡杨树挖空制成。这样的小舟是罗布人传统打鱼和代步工具。
(注:这可能是我们看到的最后的独木舟。随着河水的不断干涸,水源枯竭,今天的罗布人已经由”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小舟捕鱼为食”转为放牧、种粮为生了。他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得已有了重大改变。)
因为修路禁行反而让我们因祸得福:村子里真静,只有我们6个游客!
第一次见到沙漠与湖泊并存。金黄的沙漠、碧蓝的湖泊与成片的胡杨林,特别还有传奇色彩的罗布人村寨......它们各为景致却又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神秘的画面。
真的美极了、美呆了!
真难以想象,亿万年前的海底,现在成为了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罗布村就在沙漠边缘。
风吹而成的沙丘,形成优美的弧度和曲线;细腻幼滑的沙粒,叫人不忍踩下去却又十分想与之亲近——
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紧贴沙漠,从罗布村穿流而过。
2003年,这里的水还很清很蓝。
还有鸭子在水边散步嬉戏——

沙漠里还见到植物——


我们这几个外来者正忘情地攫取这一幅幅美色——
落日的光影让原本单调的沙丘变幻莫测起来——
夕阳让沙漠热情燃烧起来——
第一次见到大漠落日,感受着落日的辉煌——无比激动、震撼!
本打算宿营的。无奈蚊子像轰炸机般叮满了全身,甚至钻入了耳朵——实在受不了啦!
只好落荒而逃。
临走,买了村口人家的3条鱼、2个胡杨木雕琢的果盘。
10年后的罗布村
2013年,时隔10年后,我带着大锅再次拜访尉犁罗布人村。
尉犁县城和西北很多县城一样,非常现代化了。
道路平坦宽敞。路旁开满了鲜花——
通往罗布人村寨的土路也已变成了柏油路。
远远地,看见了一座“景区”味儿很浓的建筑场景——
这就是到了:“罗布人村寨”。这个标志倒也说得过去——

而原先自然村落的感觉没有了。按照景区模式,设了一道又一道门——
进了“村”。这里有茅草屋、木桥,一个用芦草编织的船型有沿帽显得很别致。
但10年前这棵胡杨树下的“罗布人家”到哪里去了?

站在这里,我有些恍惚。这场景,让我熟悉又陌生。
这里,罗布人踪迹全无。据说都已搬迁,成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里的一拨人。
现在罗布村成为一个纯旅游景点,扮演着的更像是传统文明光环下的商业符号。


沙漠依旧充满着风情。
只是多了做生意的骆驼及其它商业。
10年前的我——
10年后的我——
我们和世界都在改变。
所不同的:我们能改变自己,却不能改变世界。
no,我们改变了世界——我们自以为是地改变了世界。
今天的罗布人村寨,曾经罗布人的“伊甸园”,
因为水面越来越小,鱼儿越来越少,已经无法在此安居乐业了。
心里满是担忧和隐痛:这样的画面,不知还能保留多久——
水是罗布人的生命线!
罗布人把胡杨视为“圣物”,那是因为这种在中国西北沙漠里高高挺起的乔木,根系能扎到地下几十米深,成就了粗大的树干和顽强的生命力,演化成罗布人物质生活的依赖和精神世界的寄托。
可塔里木河下游的断流,让大批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

罗布人以前是塔里木河的子孙,现在是沙漠的子孙。
为了生存,他们从打渔为生到半渔半牧,再到半牧半耕,罗布人吃够了生态恶化带来的苦。
这些图片注定只是老照片;图中的场景注定已是历史——

看到下面这个提示牌,想笑却又笑不出来——黑色幽默呵!
今天的罗布人村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全球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恐怕过不了多久,眼下业已萎缩的“海子”也将很快被沙漠吞噬。一滴水也没有了......
罗布人村寨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罗布人村寨,注定只是一个回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