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2012-12-28 16:08:08)
标签:

扬州

公道桥

寻根

情感

   注:又是清明此篇置顶。以怀念故去的家族里的人和历史......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 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

公道寻根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扬州是我的祖籍。其实我的根具体是在邗江的公道。但长这么大,因为种种原因,平生还是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

    先说这个“邗”(han涵音)字,可能一般人都不知道怎么念。 邗江,因春秋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而得名,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

    邗江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腹部,长江与淮河交汇处,西连南京,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撤县设区,隶属扬州市。

   

    公道镇是千年古镇,有“小扬州”之称。镇内“赤岸”是外婆家所在。

  赤岸”二字最早见诸于《楚辞·东方朔<七谏·哀命>》:“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没身而不反。”  

    赤岸的外公家族世代教书为生;公道的祖父则是赫赫有名的乡绅(后面重点交代)。

    今天看来,这地名“公道”和赤岸的“哀命”,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家族的命运了。“公道”在哪里?生在不公道的时代,分明就是“哀命”呵。

    父母小时彼此生活似乎并无交集。在1949年以前,分别离开家乡:一个(母)去了南京;一个去了上海读大学(父)。然后到了六十年代,在南京开《中华书局》的三伯父介绍下,两人认识成亲。

    在我出生前夕,父亲便背着“右派”“反革命”罪名在山东滕州劳动改造了——一直到80年代初才得以平反。(平凡后没几年,父亲便去世了。)而家里为了避祸,数次辗转搬迁,我也被蒙在鼓里直到17岁。

     每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如此灾难的家庭,相信都如托尔斯泰所言:各有各的不幸。我和家庭所经历的,也如首篇《东关印象》里所言:都是沧海一粟而已。

    苦难已过去了,很长时间,我自我革命的是“学习遗忘”——尽管烙印是那么深。

    我尝试着遗忘灰色的童年和少年;遗忘没有父亲相伴没有温情相伴的成长;遗忘那些漫长的孤独和无助;遗忘一棵小草长成一棵树的蜕变的代价......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之前有说过,我父亲五兄弟中排行最末,是祖父老来得子;我又是父母中年的产物。所以,我辈分大却年纪小。在我出生时,祖父母、外祖父均已过世。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家里又是很避讳谈及“成分”不好的家族历史。如此,我对家族情况的了解和印象是极其残缺的。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这个春天,我由大锅(先生)相伴,从南京到扬州;再从扬州城开车约莫50分钟至公道镇。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说实话,走过不少的乡镇农村,尤其江浙的,现在普遍很现代化。甚而商业气息浓厚。但公道镇,很是出乎我的意料。简简单单,安安静静。没有丝毫的修饰,就这么质朴地呈现在你面前。或许,有太多故事的反而缄言了吧。

     而我,试图努力地寻找祖父、父辈在这里生活的影子,脑子有些支离破碎的纷乱,心情有些近乡情怯的惶惑。其实,历史早已翻过了一页又一页。你来,只不过吸一口这里的空气,掬一捧这里的河水,攥一把这里的泥土而已。

     时值中午,想找一家饭店解决个午饭。镇子不大,转了一圈,几家饭店都关门歇业——原来是五一节,放假。

     有一家开着门的,进去一问,开门却不开火。商量能否炒个菜下个面什么的,好歹也是个收入啊——老板直摆手:休息,不做。后来聊天听说我们是来寻根问祖的,是王绍鹤的后人,立刻激动热情起来,甚而要请我们吃饭——这下轮到我们直摆手了。

     呵,这就是公道人吧,我熟悉的那种性格:热情有礼数,骨子里却透着一份不坠青云之志的清高。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穿过镇子,镇外的公路一隅是一片湖,曰“黄子湖”。周遭很安静。这份静谧是与喧闹世界刻意保持的距离。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公道,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碧水婆娑、岸荡逶迤,所谓:

春深何处古人情?十幅轻舟半雨晴,

                     万树桃花万扬柳,南江春冶北湖情。

 

    原生态的风光,抚育了许多仁人志士。这里是明代大将常玉春的出生地,是清代大学士阮元的故乡,教化文章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曰“普天之下,唯此公道”。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湖畔的望湖亭及及一旁立着的《望湖亭记》碑,是对公道历史的见证和记载。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碑文特地记载了“公道桥”:桥为菱杨路之要冲......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公道镇,因公道桥得名。 公道桥原名湖口桥,又名僧渡桥、孙渡桥、僧道桥。相传,清朝政治人物、经学家阮元祖父、武进士昭勇将军阮玉堂,回故乡僧道桥探亲时,见商店物价便宜、公道,欣然对迎候他的扬州知府说:不如改僧道桥为公道桥好。这就是公道桥的由来,并沿称至今。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前行不远,便见一座桥伫立眼前。这就是公道大桥了。公道桥长三十余丈,曾是邗江第二大桥。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又重修。   

    民国八年(1919年),由地方绅士江苏省议员王绍鹤募资修桥,三年乃成,桥两端筑堤,堤长300余丈,桥长50丈,下建29穹,此后专称公道桥。民国20年(1931年)秋,大水,桥坏,王又募捐修复,并添置英国钢板铺设桥面,以使往来车辆不损桥身。
     1957年、1982年、2006年,公道桥又不断得以重建。眼下该桥为扬州地区首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桥。

     

      上文里所提到的王绍鹤,便是我祖父。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我对祖父的整体了解是后来靠查阅资料而来的。特别感谢在南京新华书店退休的老堂姐夫(也就是开中华书局我的三伯父的女婿),他特地到邗江,查阅复印了《邗江县志》有关祖父王绍鹤的记载:

    王绍鹤,上海法政大学毕业,后任律师,曾任北六集市总董、江苏省议员。抗日战争时期,故友伪南京维新政府主席梁鸿志、伪江都县知事方筱亭,多次邀其出山,他均托病不就,特别是在日军头目威胁利诱聘他任伪职之时,他远避外乡,显示了可贵的民族气节。

    祖父一生为家乡做了无数好事:两次修桥,迭次赈灾,兴办学校。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扬州曾建有三座中山纪念堂,而其中一座为王绍鹤所建。他去世时,受到了“万民伞”相送的最高礼仪。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公道桥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现为扬(州)菱(塘)公路要道。

     说到菱塘这个地名,我小时候便有印象。

     听母亲提起,我的舅舅从小过继给高邮菱塘一户人家。后来出息了,大学毕业在国民党教育部任职。后又到台湾。分别在台大和台师大任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自从去了台湾,便一直失去了联系,直到80年代才得以回来祭祖相聚。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这位舅舅李祖寿,在70岁时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学位,一时轰动台湾,被媒体大书特书早在1956年,李教授就到美国乔治亚州的一所大学进修一年,不幸家遭变故,妻子突因肺癌病逝,他无法继续深造,要尽严父慈母责任,亲手抚养二女一子.为了让失去母亲的孩子们仍然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幸福的生活,李教授放下赴美读书念头,1978年他的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并先后结婚,幼子竞雄也考入台湾政大,于是李教授才继续他赴美进修的计划.进入哥大教育学院.以一年的时间拿到了教育文学硕士学位,随后继续他教育工作。不久,再次踏入哥大教育学院的大门,专心攻读博士学位。

 

    舅舅后来也随儿女定居了美国。期间回大陆多次。他的小女儿、我的小表姐是加州活跃人物,身兼数个社会团体的负责人职务。也常常回来在北京参政议政。有一年春节,看央视《同一首歌》走进美国专场,突然出现的一幕惊呆了我:有一家老华侨老少三代人被请到台上——我一看,不是舅舅表姐一家吗?表姐现场还向远在南京的姑妈(我妈)、表妹(我)问好了。后来看结尾字幕,原来表姐就是此次活动的加州方负责人联系人。

 

    舅舅在近90岁时去世。去世前几年一直在撰写《自传》(回忆录)。也曾将目录提纲寄与我,谦恭地要我过目建议——我哪里敢当呢!只是拜读学习了。

 

    舅舅去世后,与母亲家族最后一点联系算是结束了(母亲这边也无其他兄弟姐妹了)。严格说,也不好说完全结束:偶尔,也是多少年才一回,表姐会在北京开会或路过南京时,打个电话来,或见个面互相送个小礼物。平时没有联络,仅此而已了。

 

     表姐妹(兄弟)之间关系本身基础就弱,况且不同的文化背景呢。我是自强自立完全靠自己成长的,意识里从来没有一丝“攀附”的概念。人世沧桑,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别矫情便好。我从少年青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感的敏感、执着,转为今天“情深不寿,顺其自然”的领悟。无论哪种感情,该来的来,该在的在;留不住的,走便走吧......但筛下的,一定是最珍贵的。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虽然眼前的公道桥已修茸一新,是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了,历史的残骸已荡然无存,家族的辉煌历史其实与我是一个完全不搭的世界。其实无论祖父还是父亲,于我而言,都是遥远而模糊的。但站在桥上,我依然有无法扶助的眩晕感——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隔空穿越直冲我的心间。

    这一刻,摩挲着桥栏,忽地对祖父有了一种真实感。

    又忽然的意识流:父亲跨过这座桥,去了上海东华大学法律系读书(今华师大前身),从此再也没有跨回过这座桥。做律师,参加解放军,做记者,做官员.....最后却几乎在囹圄中过完了后半生。

     一切有如梦中。

     祖父造桥的时候,是否能预料他的后人跌宕起伏的命运呢?

 

     沧桑的痂,寻常日当作一朵花儿来欣赏;偶尔不寻常的机会,撕开,渗出血,和泪......不会“汩汩'的流了,只是蓖出。

 

     命运这个东西,叫人无法言说,无力写下去。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好的时代,悲剧会少很多。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眼前的桥,桥下的河,有点像呼兰河呢。它们与呼兰河一样有着故事。

     但,不论是否拥有萧红的才情,我想我不会做萧红。

     同样,从曾经的喜欢三毛、张爱玲,到现在,最爱席慕容——中、老年的席慕容。

 

    席慕容说:“如果、倘若、假如——真的如此,我们宁愿选择平庸的一生,以渡得一个人生的团圆美满。”

 

    看过一篇文章,很喜欢。节选如下:

    张爱玲是走入市井的,但她终究不属于市井,这个有点小小烟视媚行的女子,袅袅娜娜地走入市井,然后带着些许眷恋和喜爱冷嘲热讽这世俗尘埃,最后拍拍尘埃,从市井中轻盈地叹息着走出。
    市井,和民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锐气,一个温和;一个燥热,一个暖暖。


    三毛是属于沙漠和爱情的女子,遗世独立,保持着一种超脱红尘的灵魂,她似乎不懂也不曾想入世。她是彻骨的理想主义,与理想的荷西,融入理想的瀚海大漠,过理想中的日子,排斥不理想的背离。茫茫漠风中,她苍老的那么快,最终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一双丝袜。留给世人一声精巧的叹息。


    而席慕蓉,可以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不是妥协,不是让步,只是热爱,热爱这个世界的好与不好,光明与黑暗,也静穆地接受离去,“花开花落,才是完整的春天的历史。”

 

     爱席慕容,爱她从少女怀春《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到中年《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生命大地的包容、壮硕、丰润以及更宽更深的生命度: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这样的话题是不是与寻根主题有些背离呢?我想:寻根,也是为了探求一些命运的因果;寻根,也是对命运的反思和总结;寻根,是对自己心路历程的观照;寻根,也是寻求人生答案和智慧的过程。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扬州】原本“春梦了无痕”且道“天凉好个秋”(结束篇)公道寻根

     这是我第一次拜谒这里,我祖辈生活的地方。我来寻根。或许,这也可能是我唯一的来访。历史、家族的传承,到我们这一代其实已经中断和割裂了——我们,或许就是接最后一棒的。

 

     走过千山万水,今天的我已不会再纠结“生在哪里死于何处”这样的哲学问题了。

         

     想起旧作你是我心底经年暗涌濡湿的河流——萧红,我来看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61f1f0102dz5n.html  )一文的结尾。

    

    也以这段话做本文的结尾吧:

    伫立在河畔,想,假如我是萧红:故乡,于我已不重要了。

   哪里可以安放我自由而苦难的灵魂,哪里便才是我的故乡我的家......

 

 

   

    

     

   (后记:这是2012年最后一篇博文。傍晚,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收尾时,隔壁会议室传来包饺子的欢声笑语——单位包饺子迎新年。同时,也是庆贺上周通过了省专家组的体系建设评估验收;还有,庆贺即将搬迁新的办公大楼。这两件大事,上下赞誉“完美”。也是我今年的收官之作。其实得来全不容易,也耗费了自己很多心力。今年工作,对各方及自己都有了交代,我也要急流勇退了——该多些时间给自己了。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有三个好消息告诉朋友们:,圣诞老人的准时出现,彻底说明世界末日已过去了啦,新纪元开始啦!二,12月21日之后气温明显转冷,完全说明这个星球又变年轻啦!第三个消息最重要,只要大声读出上面的文字,会顿觉心旷神怡,精神焕发!)

    在这里,祝福大家新年快乐!未日(未来的日子,“末”字倒过来)幸福!

    屋外雪花飘飘——瑞雪兆丰年呢。我也要歇歇休个长假咯。

    哦,同志们喊我吃饺子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