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求士 教授内容与习题答案
(2009-04-13 20:31:34)
标签:
教授内容习题答案杂谈 |
分类: *-*课程内容 |
燕 昭 王 求 士 战国策
【学习要点提示】
1. 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燕昭王尊重人才、发愤图强的精神。
2. 体会学习《战国策》生动形象、气势充沛、说理深刻透彻、语言辩丽恣肆等艺术特色。
【作品背景介绍】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到西汉末刘向整理编辑成集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其作者汉代的司马迁、刘向、班固等人在谈到该书时均未提到,现在人多认为是秦、汉年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战国时代,社会风云变幻,诸侯各国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实力及领土扩张。《战国策》记载了当时各诸侯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及其奇谋异策,肯定了他们在诸侯各国之间政治外交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塑造出不少政治开明、发愤图强的君主、卿相、士人形象,本文中的燕昭王就是当时著名的开明君主之一。当时的燕国是列国中的弱国,经常受到近邻齐国的欺负。燕昭王即位前,其父哙禅位于子,齐宣王趁机侵略燕国,攻克燕国国都,杀死了哙及燕王。在这种情况下,燕昭王重新聚集兵力收复燕国,自己做了燕国国君。但这时的燕国国势已十分艰难,为了报仇雪耻,让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一方面设下重金,广招天下有智之士,一方面与国内百姓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经过28年的内强外联努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28年),来自魏国的乐毅为燕昭王组织了由赵、楚、韩、魏、燕五国兵力组成的联军,乐毅亲率大军击齐,先后攻下了70余座城池,将齐国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回了燕国,齐国几近灭亡。但燕昭王此时不幸去逝,新即位的燕惠王很快就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让骑劫取代了乐毅的大将位置,乐毅被迫逃到赵国。接着齐国大将田单又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一举收复70余城,燕国又陷入危机之中。
燕昭王:
燕昭襄王(前311─前279),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本在韩国作为人质。燕王哙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国,连克七十余城,后而败于燕惠王时。
【层次结构分析】
课文围绕燕昭王向郭隗求教这一线索,阐述了郭隗的谋略及运用结果,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写燕昭王向郭隗请教求士之法。其中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郭隗回答燕昭王“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的那段话,主要从事理上分析阐述“致士之法”。郭隗首先针对燕昭王求士的目的列举了不同的待人原则:“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继而提出了古代不同的求士之法:“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已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
第二段写燕昭王听从郭隗计策的结果。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礼贤下士的第一个结果是吸引了各国的人才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其中乐毅、邹衍、剧辛等人都在后来的伐齐行动中发生了重大作用;第二个结果是燕国国富民强,军民振奋;第三个结果是打败了齐国。三个结果照应了文章开头的燕昭王意愿,使文章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思想内容概括】
本文就燕国的重大政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记述了燕昭王拜访并采纳谋士郭隗“礼贤下士”的建议,最终报了杀父破国之仇的故事,表现了郭隗纵横捭阖的游说才能和燕昭王礼贤下士的美德。文章围绕燕昭王的求士展开,重点写郭隗的分析与见解,最后交待燕昭王求士的结果,说明了郭隗谋略的正确性。
【艺术特色举要】
课文以燕昭王求士的前因后果为线索,有问题,有回答,有结果,首尾呼应,事件、人物明确,情节结构十分完整。文章围绕燕昭王的求士,着重描写郭隗的策略:他先用整齐对称的排比方式,对各种致士之法进行铺陈描述,从中进行比较,诱导燕昭王礼贤下士循序渐进,侃侃而谈,内容精致而流畅;接着又用千金市马的故事启发燕昭王,既将道理阐述得深刻透彻,又使文章生动而富于文学色彩。全部说辞纵横捭阖,辩丽恣肆。而在对话中,郭隗的老谋深算,燕昭王的礼贤下士都表现得活灵活现,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译文】
燕昭王将残破的燕国收复后即位为王,于 是 卑 躬 屈
于是, 燕昭王为郭隗建了住宅并尊他为师。乐毅从魏国去,邹衍从齐国去,剧辛从赵国去,(天下的)人才都奔向了燕国。燕昭王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28年后,燕国富强起来,战士精神愉快振奋,把打仗看得很轻松。于是就让乐毅担任上将军,和秦、楚、韩、赵、魏等国一块商量讨伐齐国。结果齐国大败,齐闵王离开都城逃到了外地。燕国的军队独自追赶溃败的齐军,一直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将齐国的财宝全部拿走,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齐国城池没被燕军攻破的,只有莒和即墨两地。
【作家作品汇评】
《战国策》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文笔恣肆激越,语言犀利流畅,论事透辟周详,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描绘人物生动传神,富有浓厚的文学情趣,对后代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战国策》一书影响于苏洵、苏轼父子的议论文尤为显著。苏洵的《权书》、《衡论》及其他史论,苏轼的《策略》、《策别》、《策断》、《志林》诸论及其他策论,上书,论人论事,都在学习《战国策》中获得丰富的有益的经验。(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 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
1. 卑身厚币 ,以招贤者。
•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 “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事,为······服务。
【课外阅读资料】
《战国策》阅读网址:
http://www.guoxue.com/shibu/%D5%BD%B9%FA%B2%DF/zg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