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讲课内容与习题答案
(2009-04-13 19:54:23)
标签:
讲课内容课后题答案教育 |
分类: *-*课程内容 |
听 听 那 冷 雨 余光中
【学习要点提示】
1.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领会本文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
3. 具体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作者与作品背景】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即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的大陆的时候,已是经历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乡怀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颂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說:“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內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层次结构分析】
课文紧紧扣住“冷雨”,通过巷里听雨来抒发作者的乡愁情思。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写春雨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孺慕思念之情。
第二部分(4至13自然段):具体抒写冷雨情思。又分三层:第一层(4自然段),写“雨”字视觉上的美感;第二层(5至12自然段),写嗅雨、观雨、听雨的感受;第三层(13自然段),写20世纪70年代的台北“没有音韵的雨季”。
第三部分(14至15自然段):写古屋不再、岁月无情的慨叹。
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看雨、听雨、体会雨
时
今
昔
今
今——昔——今
眼前——回忆联想——眼前
现实——历史——现实
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眼前与回忆,交融汇合。
【思想内容概括】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巷里听雨,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了自己在台北春雨中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而又柔婉与亲切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艺术特色举要】
第一,新颖的构思。自古以来,写雨的诗文很多,也有不少借秋雨写愁的作品。而本文则是以“冷雨”来写春雨,不仅写了冷雨的可嗅、可观,而且更突出地写了冷雨的可听,从听觉上来表现作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种种复杂感受。这在以往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构思的新颖还体现在叙述的角度上,作者没有采用一般文章通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而是用
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人物的情感流露仿佛一个个蒙太奇镜头,使读者尽收眼底,一切都象读者自己发现的一般真切自然。并且,这种人称叙述方法能够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人景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为相似的艺术表达效果。
第二,独具特色的语言。本文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量使用重叠的手法,有的叠字,有的叠词,有的叠句;有的对偶重叠,有的排比重叠,有的则反复重叠。句式上采用长句和短句结合的方式,短句少则二三字,长句多则超过20个字,有的句子甚至中间不加标点有意形成长句,如“雨是阴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等。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
第三,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比喻如“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等;拟人如“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等。
语言特色:
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化用诗句,自然贴切,具有浑然天成之美。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3、《清明》杜牧(唐)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虞美人
宋·蒋捷
【思考、探究】
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
答:(1)“少年听雨”:
(2)“壮年听雨”:
“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
(3)“而今听雨”: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处境与蒋捷的经历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主要表达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二、这篇散文在构思上有何独特之处?
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1 。
三、试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2 。
四、文中哪些地方是采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抒情表达效果的?
第4自然段通过 “雨” 与 “rain”、“pluie”的对比,说明“雨”字视觉上的美感。第6自然段通过溪头山与丹佛山的对比,表现中国山水所独有的诗的意境和韵味。第13自然段通过20世纪70年代“公寓的时代”与过去的时代、“没有音韵的雨季”与“瓦的音乐”的雨季对比,表现作者昔日熟悉的生活场景已荡然无存,而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追寻的伤感。最后两自然段通过白发者徒自“听那冷雨打在伞上”与一对年轻恋人在伞下“美丽的合作”对比,表现作者岁月无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无奈与感慨。
五、以《听雨》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略。
【课外阅读资料】
《余光中文选》阅读网址: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prose/yugwuangkzhong/ygz.html
《余光中诗选》阅读网址:
http://www.shuku.net:8082/novels/prose/yugwuangkzhong/siji/si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