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语文》第一课:生字的讲解(原创)

(2009-02-17 13:40:20)
标签:

育儿

认读:宵、窗、圆、汤、夜、街、泡、眨、睛、追、彩

书写:节、欢、吃、正、庆、团、花、金、吐、立、各、年

 

    在帮助孩子认别这些字时,我们不妨先把这些字进行一下归类,这对于孩子将来学习古汉语会大有帮助的,这就是我一贯主张的“放眼将来,着手现在”,(*^__^*) 嘻嘻……

    宵、圆、汤、夜、泡、睛、追、彩、欢、吃、团、花、吐是形声字;窗、街、节、正、立是象形字;

眨、庆、金、各、年是会意字。

    在讲解形声字时,我们不妨先帮助孩子把主“声”的那部分找出来,将“声”的韵母分析出来,然后将主“形”主“意”的那部分找出来,告诉孩子“形”、“意”和“声”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我试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睛”。

    “睛”中主“声”的韵母是ing,主“形”主“意”的是目,那这个字就和人的目有关了,让孩子试着在目中去找ing的音,孩子很容易就能说出“眼睛”。家长这时不要满足孩子对这个字的认知,要进一步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印记:从“眼睛”的“睛”放出去,将“睛”变化为“睛——清——晴——情——鲭——氰——蜻”,这不仅能帮助孩子认知更多的生字,理解汉字“造字”和“演变”的原理,更能丰富孩子对世界万物的认知,丰富孩子的视野呢。

    其他的形声字“宵、圆、汤、泡、彩、吃、花、吐”大家意会吧。

    在给孩子讲解象形字时,就需要家长一边讲解一边画图了,中国汉字最原始的状态是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比如说“窗户”的“窗”,上面的宝盖偏旁就像是一间房子的屋顶,下面的二点就像是房子的屋檐,在屋檐下会是什么呢?那不正是从窗户里看出去,看到的树枝吗?

    对于家长和孩子最难理解的是会意字,这不仅需要家长认识那个字,还要求家长能准确地理解那个字的含义和表面背后的字义。这里我举一个例子“眨眼”的“眨”,字的左半部分是眼睛,有半部分是“乏”了,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们:“如果人的眼睛乏了,那会怎么样呢?”

    我想孩子们多数会说“睡觉”或者“眨眼”的。

    汉字从摩崖石刻——甲骨文——铭文——小篆——楷体——宋体这一路发展下来,秦始皇、唐皇帝和宋皇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一次次对文字进行统一和改革,特别是宋,纸和印刷的发明迫使像画一样的文字变成了横平竖直的“字”,建国后又对汉语做了进一步的简化,大量汉字被进化得面目全非,使我们很难字形上来分析字义了。

    就拿“年”来说吧,您能看出它是什么吗?

   《尔雅·释天》中说了:“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这说明了,早在周代中国人就开始以四季变化、植物荣枯来计算时间,开始过年了,这个“年”是我国阴历的年。

    周朝没有全国统一的文字,各诸侯国使用的多是甲骨文、铭文、金文的流传文字,在祖先们的心目中,“年”是一种吃人吃物的怪兽,是存在于天中的,各部落、各诸侯国的先人们画了一个符号来表示心中对“年”的畏惧,在“人”的上面画出了一个怪怪的符号。先民们也是在“年”来的时候闹出极大的声响,想把将“年”赶走。随着社会的发展,年的字义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成说,不晚于汉代成书的《谷粱传》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而在文字方面,秦统一全国各诸侯国文字时,在篆书中将“人”变成了“千”,为楷书和宋书的“年”奠定了基础。

    “年”字的甲骨文

一年级《语文》第一课:生字的讲解(原创)

“年”字的金文

一年级《语文》第一课:生字的讲解(原创)

“年”字的篆体

一年级《语文》第一课:生字的讲解(原创)     

    再说说“庆”字吧,庆的繁体字写为“慶”,是典型的会意字。

   《说文解字》:“慶,行贺人也。从心从攵;吉礼以鹿皮为贽,故从鹿省。”

    在远古时代,我国黄河流域气候湿润,鹿类动物很多,成为先人们主要的狩猎对象。“吉礼以鹿皮为贽,故从鹿省”,是说遇有祭祀之类的庆典,照例用鹿皮作为初次与长辈或尊者见面时的礼物,所以“慶”字从“鹿”,建国后简化汉字,才变成了“庆”。把“鹿、心、攵”三部分合起来才是庆字的最原始的字义:带着鹿皮作为礼物,怀着喜爱之心,去向对方表示祝贺。

    写到这里,我就想建议大家多学学繁体字啦!您再不愿意学,也没辙呀,不是一切都为了孩子吗?

    本文不尽之处,大家随意批评啦!

一年级《语文》第一课:生字的讲解(原创)

一年级《语文》第一课:生字的讲解(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