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奥斯丁式“婚恋圣经”

(2008-06-30 10:14:08)
标签:

傲慢与偏见

爱玛

婚恋

曼斯菲尔德庄园

奥斯丁

英国

杂谈

分类: 人物

简·奥斯丁式“婚恋圣经”
[编辑]王琴 [文]Lisa 爱里司 [图]
    女人热爱简·奥斯丁,爱她娓娓道来略带琐碎的生活细节,爱她作品里辛辣讽刺的风俗世情,更爱她笔下的绅士淑女们围着婚姻话题的一点世故。浪漫和现实始终是简·奥斯丁小说世界所搭构的“婚恋圣经”里的关键字。放眼望去,尽管时代已老,可这部“婚恋圣经”里的经验现在读来还是让人心有所悟。

     简·奥斯丁式“婚恋圣经”

    你是否记得N年前看过的浪漫爱情片《电子情缘》里,梅格·瑞恩扮演的书店老板娘手持红玫瑰和一本书在咖啡馆等待和网友见面的场景?她手中拿着的那本书正是这位正宗文艺女青年号称看过不下百遍的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但在电影里,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男主角虽然翻过一遍,却怎么也记不住男女主角的名字。
    而在最近的电影《奥斯丁书友会》里,那个误打误撞进书友会的科幻小说迷更是丢出了一本像砖头一样厚的简·奥斯丁合辑,还一厢情愿地认为奥斯丁的六部小说是彼此的前传续集!因为他此前从未听说过,真是“无知者无畏”!这些细节都在说明,在面对简·奥斯丁小说上,男人和女人在阅读趣味上简直大相径庭。
    大概简·奥斯丁的小说是专为女性预备的,那些俏皮的对话,理智的分析都只与女人内心那颗敏感的心弦产生共鸣。无论是《傲慢与偏见》中表象傲慢但英俊多金、外冷内热的达西,还是《爱玛》里理智冷静、热心助人的奈特利,甚至于《曼斯菲尔德庄园》里俏皮大胆的花花公子亨利?克劳福德其实都只是在满足着女人暗地里对男人的各种幻想。
    虽然有幻想,但简?奥斯丁却总是冷静的,她自有一套男女关系的理论。在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开篇一段话写着: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这几乎透露出了这位创作了六部爱情小说的女作家的创作主旨——一位有产业的单身汉该找一个怎样的太太,又或者一位待嫁的中产阶级女子该如何找到一位称心如意的丈夫?
简·奥斯丁并不避讳女人内心里的那点虚荣的念头,在她笔下,浪漫的情感与理智现实的考虑从来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容貌、才智、地位、经济实力都成为了这位可称得上“祖师奶奶”的女作家的婚恋价值观里必须考量的标准。
身为读者的我们为她笔下那位略带傲慢,但才貌兼具,有生活情趣,坐拥一座风景秀美的大庄园,每年年收入约一万磅的达西先生所倾倒,连美丽大方、活泼爱打趣的伊丽莎白也成为了女青年们自我期许的标杆。
而在简·奥斯丁笔下的简朴如画的英国乡间风光和矜持审慎的社交礼仪中,我们就此走进了简·奥斯丁构筑的情感世界,从《傲慢与偏见》到《理智与情感》,再到《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六部作品里的诸对佳偶无不寄托着这位“祖师奶奶”对男女婚恋的看法。皆大欢喜的结局映衬的不光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有钱人终成眷属”。

             简·奥斯丁式“婚恋圣经”

奥斯丁热度不灭
   只是在小说世界里创作出大团圆结局的简·奥斯丁,自身的经历或许更能说明她对于男女婚恋的态度。
简·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射手座(这或许可以解释她讽刺的天分和对生活的热情),是家中八个孩子中仅有的两个女孩之一。她的父亲是资深牧师,身为教区长学问渊博,德高望重;奥斯丁的母亲据说出身富有,教养高贵。六个兄弟,一个姐姐,她又有些小聪明,自小便成为家里的亮点,把自己写的小段子读给家人们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锤炼了她的写作。1800年她的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四年后因为父亲的去世,奥斯丁和母亲、姐姐搬到南安普敦投奔兄弟,1809年再搬到乔登。1816年初她得了结核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医治无效,不幸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她终生未婚,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没人能解释清楚简·奥斯丁传世不朽的原因。她相貌平平,至多只能以“气质女郎”来形容;她终身未嫁,而不像夏洛蒂·勃朗特那样有供后世小说家津津乐道的花边;她的生活如笔下的主人公一般平淡,最大的事情不过是参加伦敦的舞会,而最毁灭性的打击是丧亲之痛……
放眼望去,只有奥斯丁,她既非男权社会下三从四德的样板,也非女权想象中无所不破的斗士,她只以她的平和、睿智和风趣,在小说世界中构建着最皆大欢喜的爱情结局。
今天,似乎只有奥斯丁才能令我们产生即便时代变迁也依然如故的共鸣。每一代的女孩子们钟爱她花好月圆的喜剧收场,每一代的小说家们激赏她超脱时代对人性的经典认知。连男性作家也深受其影响,爱摩·福斯特从不讳言自己的某些笔法的来源,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布里吉特·琼斯日记》也被认为是奥斯丁情节的改头换面而已。至于奥斯丁的六本著作,不但是学术界反复研读的“显学”,而BBC电视台的一大嗜好便是每隔十年把天更蓝草更绿鸟叫更悠扬的英国乡村风光嫁接在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上。格温尼斯·帕特洛、凯特·温斯莱特、《珍珠港》中的凯特·贝金塞尔、《琼斯日记》里的柯林·佛斯都是“奥斯丁女郎”或者“男郎”出身,连带着《Becoming Jane》捧红的James McVoy俨然成为新一代雅皮士的宠儿。奥斯丁生前“声名不出里巷”,却不料身后泽被数代。

  婚恋教科书
“三五户绅士人家的婚恋故事”显然是局限了些。然而,当一切社会变革烟消云散,我们难以身临其境,只有人情世故不存在时差与代沟。
对女性来说,奥斯丁笔下全是放之千年而皆准的世俗幸福——嫁一个忠诚富有的丈夫,做一个优雅美丽的女主人,舞会、郊游、弹琴、读书,宴请宾客,赢得赞美……尽管其中略有波折,但最后总是绅士娶到淑女,家境贫寒空有一个头衔的女主角终会被慧眼识珠的男主角搭救,而且给足自尊、给足面子——幻想凭借婚姻二次飞跃,还要做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状——真是道尽了女人心里的一点小算计。
从伊丽莎白·贝内特与菲茨威廉·达西的狭路相逢,埃莉诺与爱德华的相敬如宾,凯瑟琳与亨利的小火花;到温妮与埃德蒙的青梅竹马,爱玛与奈特利的慢长跑,安妮与温特沃斯的回头草,奥斯丁的前后两个创作阶段相隔十多年,但在题材和风格上却并没有太多变化。十多年间,她从父亲荫庇到寄兄弟篱下,更不用提两次无果而终的情感,也算是尝尽冷暖。然而对比她的前后创作,待嫁少女的天真愿望始终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中年后成为老小姐的焦虑却不着一字——奥斯丁是乐观还是回避?
据说奥斯丁一生曾经有两次被求婚的经历,对方都是知书达理的男子,有一次奥斯丁甚至答应了求婚,只不过后来又反悔。这两个罗曼史片断被编剧加工,成为《成为简·奥斯丁》和《简·奥斯丁的遗憾》两部电影的主线。有趣的是,两部片中的奥斯丁分别为二十岁和四十岁,恰好是她两个黄金创作期的年龄。
二十岁的奥斯丁拥有着文艺女青年的典型面貌,蓬乱的头发,半旧的晨褛,眼睛闪闪发亮,她口中念念有词,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抓耳挠腮,优雅的斜体字不时划破纸张,桀骜不驯地拒绝与一切顺理成章妥协。像不像伊丽莎白?或者在遇到威洛比之前的玛丽安?还有那个根本不给讨厌的人以任何机会的凯瑟琳。前期的奥斯丁,黑是黑,白是白。对于爱情,她的答案相当肯定,那便是那对样板夫妻伊丽莎白与达西——有个性的相投,口舌的交锋,更有物质的保障与骑士般力挽狂澜的实力和热情,伊丽莎白作为大女人的自尊心与作为小女人的依赖感都被满足了个十足十。而奥斯丁告诉我们,要获得这样的幸福,需要有伊丽莎白那样聪明的脑袋和自控能力。
四十岁的奥斯丁依然幽默风趣达观,她薄有文名,足够在亲戚朋友间获得一定的敬意。然而生活对于一个成年人总是显得冷冰冰,她“要做姐姐的丈夫,母亲的丈夫,甚至有时候,要做自己的丈夫”。作为一个不幸有些思想的女人,她要为自己做主,尽管这条路已经走了很多年,但似乎从来不曾平坦过。讥诮的笑容固守在她的唇边,深锁的眉头证实了某种压力。但是身为一个文艺女青年,从来不会因年纪而放弃情感的想象。于是我们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看到她感情上新的转变,《傲慢与偏见》中韦翰是个完全的反角,但这本书中的克劳福德先生却亦正亦邪。和书中四平八稳的正义化身埃德蒙比起来,我们有时候甚至会为克劳福德先生鸣不平。《爱玛》与《劝导》都是为一份爱情守候多年的故事,尽管奥斯丁没有拙劣地煽情而依然不疾不徐,但我们分明能在奈特利的表白与安妮和温特沃斯的重逢中获得抚今追昔的感动——什么样的男人值得爱?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还是过尽千帆只识君?我们该进取还是静候?理智与情感哪一样可以帮我们获得幸福?此时的奥斯丁却并未给出一个答案。

          简·奥斯丁式“婚恋圣经”

理智还是情感
小说里皆大欢喜的结局,现实里却是简?奥斯丁孤独终老的实情。《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是她笔下最不知妥协的一个,却也是因为被安排了好运气而无需妥协。
奥斯丁无疑是有标准的,她在那个冷静与热情、人品与情趣兼具的达西身上寄托了她最深的热情。然而现实会教育所有人,于是就有了接下来创作中相对懦弱的爱德华、道学的亨利……
然而怎样的抉择才是对的?事实上简·奥斯丁总在不动声色道尽自己的看法。她作品里的女主角们大多都走过弯路,都曾遇到过花花公子,也曾意乱情迷。想想《傲慢与偏见》的韦翰、《理智与情感》的威洛比、《诺桑觉寺》中的索普、《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克劳福德、《爱玛》的邱吉尔……真是无一幸免。然而就在她们行将堕入深渊的时候,总有仿佛道德训导师般的男主角以各种方式出现,道清感情,申明利害,于即将失财失色之际力挽狂澜,让女主角心服口服。其实除了《傲慢与偏见》,男主角们大多数只有形式上的完美而已,无疑是做丈夫的好人选,但是用来谈恋爱?却未免有些无趣。
简·奥斯丁无疑是在浪漫和现实的两端徘徊着,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婚姻,这些问题她虽然在小说中做出了安排,可是现实中的自己却并未能完全得到解答。于是,她如同她笔下的爱玛曾表达过的态度,选择了独身。电影《简·奥斯丁的遗憾》对她独身承受的社会压力有着客观的描写。
简·奥斯丁做出了最固执的坚持,可是在找不找得到Mr Right这件事情上,大多数女人们都选择了妥协。从最开始的羡慕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完美理想的爱情,到发现其实夏绿蒂的婚姻完全可以理解,她所做得虽是无趣却也是最安全的选择。
料想着在小说里歌颂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简·奥斯丁也一定会犹豫一定会神伤。漫长而黑暗的人生,感情之花不曾为谁盛放过。看着身边的女友一个个缴械投降,也曾有一两次顺势而为的开放,却因为没有发自内心,开到一半就蔫蔫地收了场。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她作品中那些微妙的变化,那种从《傲慢与偏见》里不知天高地厚的桀骜情绪到《劝导》里中年人重拾旧爱的淡淡忧伤——于是我们忽然发现,其实一直以来我们所患得患失心有不甘的话题,奥斯丁早在200年前就曾经碰到过。理智还是情感,她一早看得透彻。并且,她比我们更加勇敢、更加决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