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米勒
Vogue模特到战地记者的传奇

芳龄19的李·米勒已经散发出自己的独特气质
[编辑]余雯婷 [文] 陈思蒙
[图]
对于女人来说李·米勒是个不可企及的梦想。她曾经是Vogue最红的模特,也是二战时期穿越烽火线的战地摄影师,还是让著名达达主义大师曼·雷神魂颠倒的女神……

二战时,李·米勒与同伴来到战壕
李·米勒的一生大概都跟数字“7”有缘,1907年在美国纽约州的Poughkeepsie出生,1947年生下儿子托尼,1977年在英国的Chiddingly去世,到今年正好是她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为此,无数艺术团体或个人都以各自的形式来纪念这位传奇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英国伦敦汇集到米勒生前的140幅摄影作品,举行了一场名为《李·米勒的艺术》的作品回顾展;Gucci设计师弗里达·贾尼尼也在其秋冬时装秀上推出了李·米勒风格的成衣作品,以作为对这位曾经的时尚女神的致敬。能让艺术界和时尚圈子如此大动干戈的女人并不多,但李?米勒确有这样的威力。
小标题:亲历诺曼底登陆的时尚偶像

李·米勒在二战中的摄影作品
“我厌倦了再被别人拍摄,我厌倦总是成为他人目光品评的对象。也许我应该跟他们换换位置!”
1926年,19芳龄的米勒已然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气质,纤瘦﹑坚毅,有男子气,这些也许并不足以让她成为一个讨观众喜欢的银幕甜妞儿,却绝对是摄影镜头下难得一觅的静物女子。这让Vogue出版人康德只见一眼即惊为天人,从此米勒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的封面模特。之后的事实证明了康德的慧眼,一帧帧米勒的肖像照,线条毕显,阴影撩人,让时尚界为之疯狂。数年内,她即成为当红名模,并与爱德华·史泰钦等顶级时装摄影师合作。她那鲜红指甲﹑瘦削身材﹑卷发以及斜裁连衣裙都成了当时最具煽动性的模仿对象。
正当时尚又虚荣的泡沫在她的生活中急剧膨胀之时,米勒突然坚决地转身走掉了。“我厌倦了再被别人拍摄,我厌倦总是成为他人目光品评的对象。也许我应该跟他们换换位置!”1929年想要成为专业摄影师的米勒只身前往巴黎,投到超现实主义摄影大师曼·雷(May·Ray)的门下,成了他的学生与恋人。在这里,她接触了无数人物,包括毕加索﹑德国达达主义艺术家马克斯·厄恩斯特,美国舞蹈家弗雷德·阿斯泰尔,法国小说家科莱特等,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1933年,李·米勒回到纽约独立经营摄影室。不久二战爆发,她又来到伦敦,服务于英国版的Vogue,她主动请缨,来到了战争的最前线,成为了一个穿越烽火线的战地记者。她用纪实风格拍下了很多德军空袭伦敦的照片,并以《冷酷的荣耀:战火下的大不列颠》为题刊登于媒体。1941年冬,她又以美军随军记者的身份为Vogue、《生活》、《财富》等杂志发回大幅纪实摄影报道。
1943年,米勒随美国陆军登陆诺曼底,5天之后发回了惊心动魄的记录--整整35卷胶片。
在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战场上,米勒毫无惧色,她走进一个又一个连男人都受不了的死亡集中营。整个战争期间她几乎每天都发回大量有关战况﹑人民生活以及战时时尚的新闻报道、照片;在希特勒位于慕尼黑的浴室里,她亲自报道了法西斯的灭亡,在希特勒的浴垫上还留下了她的军靴印。战后,她从达豪集中营回到英国。后来她的同伴回忆说:“她从一个充满荣誉与爱慕的世界来到战壕里,和血肉横飞的男人们并肩生活,承受着随时可能丧命的威胁;与缺衣少粮的士兵们共同分享那些硬得如石头一般的罐头,这确实显示出了一个女性非凡的信念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