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2岁,她因《嘎达梅林》一举成名

(2007-10-19 17:05:26)
标签:

生活记录

 辛沪光:上海的根,草原的心
22岁,她因《嘎达梅林》一举成名
初到内蒙的辛沪光
 
22岁,她因《嘎达梅林》一举成名
辛沪光和三个儿子:大宝、二宝、三宝
 
22岁,她因《嘎达梅林》一举成名
辛沪光的先生包玉山是地地道道的内蒙人
 
 
[编辑]于丹[文]简宁[图]辛沪光提供[图片后期]俊平

2007年6月24日,“我的朋友——辛沪光个人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久不露面的著名作曲家辛沪光再一次站到了幕前、回到了观众的视野之中。而在音乐会上,由她的儿子、著名音乐人三宝亲自指挥的她的成名作《嘎达梅林》,将整场音乐会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娇秀女孩儿,却一生与蒙古草原结缘,上海的摩登与精致之根,是怎样生出了蒙古男儿一样坚强的心灵?

    翻看辛沪光音乐会的曲目单,你会发现,14首曲目,全部都跟蒙古草原有关,而她到目前为止所创作的千余首作品,绝大部分也是来自于蒙古草原。就像50年前《嘎达梅林》首演时,被它感动的许多观众一样,我也很难把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女孩儿,和辽阔、遥远的蒙古草原联系到一起。
见到了辛沪光本人,这种想法也没有改变。74岁的老人,典型的南方样子,身材娇小、黑发熠熠、由于刚刚从内蒙古返家而略显疲惫。只是当她用那种女中音一样的声音跟你说话时,你才能把她和那个蒙古英雄嘎达梅林略微地拉到一起,直到和她澄亮、透着坚毅和韧性的眼神相遇时,你才会感到辛沪光和蒙古结缘并不意外。
22岁,因《嘎达梅林》一举成名
谈到辛沪光,就一定会想到她的成名作《嘎达梅林》,它是我国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之一,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称“二珍”,50年来被无数次地演绎着。对于一个22岁的年轻女孩儿而言,创作出如此雄浑、激昂、鼓舞人心的作品,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辛沪光学习音乐并没有家学渊源,父亲是商人、母亲是医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仅仅出于爱好,似乎从小她的音乐神经就是那么敏感,老师教的音乐知识总是所有科目里她记得最牢的那部分,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编歌词、再配上曲,然后踩着音乐的节拍上学去。在教会学校的那段日子,她接触了大量国外优秀作曲家的作品,小小的心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原来音乐可以这样激动人心的,我将来也要作音乐,也要感动、激动别人”。
    老师钟立民发现了她的音乐天赋、鼓励她学习音乐,因为没有钢琴,她就每天上午去老师家练琴、下午上课、晚上回宿舍做视唱练耳、乐理题,就这样学习了下来,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1951年,她同时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最终选择了在作曲方面更胜一筹的中央音乐学院,到天津读书(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专门培养的音乐人才。
在音乐学院,辛沪光懂得了一个道理,真正好的音乐,都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因此她最喜欢学校安排的各民族音乐课程,而其中最让她爱不释手、听过就忘不了的是蒙古族音乐。她开始大量收集蒙古族的一切音乐作品,画报、故事也不放过。
    她经常和班里唯一的蒙古族同学,美丽其格(《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作者)在琴房练琴、向他打听一切关于蒙古的事情,而美丽其格的老乡、管弦系的包玉山后来也成了辛沪光的男朋友,包玉山的家乡就是嘎达梅林的故乡“科左中旗”,事情就是这样巧合,仿佛一切都是冥冥中的注定。
那个时候,常常有蒙古草原的最优秀艺人到天津演出,辛沪光场场不落,而且不到散场决不走,为此她成为了学校的墙上一族——每每演出结束回到学校,大门已经关了,她就爬墙回宿舍。
    五年之后的1956年,辛沪光要毕业了,“我不能只写一首歌,一首歌不足以代表我五年来的学习成果,我要写个大型的音乐作品”。她开始在自己搜集到的蒙古族的材料中挑选,并随时搜集新的材料,当拿到“民间长篇叙事诗《嘎达梅林》”的时候,她就放不下了,她被故事中主人公的英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直觉告诉她如果用音乐表达出来,将是一部很好的作品。经过反复琢磨、推敲,音乐史诗《嘎达梅林》诞生了,作品出来后,得到了学校老师的一致认可,第二年公演时,更是震动了整个音乐界,当时人们在没有见到它的作者之前,听说有三种猜测:一是成年男性,二是蒙古族血统,三是长年在内蒙古草原生活。但当辛沪光出来谢幕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她居然是一个如此娟秀的上海小姑娘!
    大学毕业时,她本可以挑选不错的城市、很好的学校,但她还是向着自己唯一的梦想之地蒙古出发了,三个志愿全部填写了那里。毕业后她和已经在校任教的男朋友包玉山一起来到了他的家乡,开始了自己在音乐上的寻梦之旅。

 

未完,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淑媛》第1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