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2013-06-17 10:46:46)
标签:

陶瓷知识

窑变瓷

爱好与收藏

杂谈

分类: 与你分享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中国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象征物,而钧瓷则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己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因窑变形态千变万化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钧瓷的烧制源于唐代,北宋时期是钧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地处今河南禹州市神垕镇的皇家窑场里,工匠们烧出了天青、天蓝、月白、玫瑰紫等一些珍贵窑变色彩。也凭借着这些变幻无穷的颜色
,使钧瓷在北宋名噪一时,成为当时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后来宋金战乱时期,大批优秀工匠南迁,使钧瓷烧造水平随之下降。
    到元代时,钧瓷烧造水平已经大不如北宋时期了,但由于钧瓷色彩千变万化,绚丽多彩,深受北方人民的喜爱,元代时钧瓷在民间又一次发展起来,窑口从河南一地开始向北方传播,山西、山东、
河北、内蒙古等地都出现了烧造钧瓷的窑口。
    元代以后,随着北方战乱不断,明、清时期钧瓷烧造渐渐式微,直到清末才有人重烧,但清末、民国时规模很小,几乎断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才开始恢复烧造。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何谓“窑变”?
    窑变釉,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喜爱。所谓窑变,顾名思义,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
效果。由于窑变釉出现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
   《景德镇陶录》认为:“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对这种具体的“人
巧”之法,《南窑笔记》记载道:“法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罩以玻璃红宝石晶料为釉,涂于胎外,入火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预定为某色也。其复火数次成者,其色愈佳。”而这种“人巧”的窑变也往往不是一种特定的色彩。
    窑变的结果,不外两种情况:一是窑病,二是窑宝。《南窑笔记》说:“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黯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
有七八矣。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
    炉钧为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而烧出的一种低温釉,烧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
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
    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特征之一,其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这种纹是釉层在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
成的。钧釉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
    火焰红: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出的一种仿钧釉。仿钧釉中的窑变花釉,是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之上,经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火焰红的出现,说明花釉的颜色发展到了十分
丰富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窑变耳瓶,就是一件杰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着闪红的紫斑。瓶颈至圈足,都是以火红颜色为基本釉色,其间闪青、闪黄、青白、青蓝等颜色呈针状由上向下放射。整个瓶子就像燃烧得极为旺盛的火焰一样瑰丽多彩。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窑变瓷和钧瓷有何区别?
    钧瓷是陶瓷的一种,但出产窑变瓷器的窑系分布范围很广,很多窑系都有窑变瓷器的产生,比较而言,以钧窑的窑变最佳。窑变现象不是钧瓷的专利,唐代的花瓷、清代景德镇的苹果绿和郎窑绿、窑变花釉
等都是著名的窑变釉,但钧瓷是最典型的代表。多数窑变现象都与釉的分相有关,现代陶工还能通过配方设计和控制烧造工艺,大量烧造各种窑变釉瓷器。经测定,钧釉是在1260——1270摄氏度的高温下用还原气氛烧成,自从采用液化气烧制瓷器后,使得气氛、温度控制变得容易,所以釉色鲜艳,成品率也高,但乳光釉的窑变特征会打折扣。
    钧瓷是青瓷的一种,窑变则是一种现象。钧瓷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窑变现象,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由此而来。
    钧瓷为单色釉,变色好的十分可爱,有收藏价值。目前市场上很难见到宋钧,完整的宋钧是天价.一般的元钧一件几万元,明清的一件几千元。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窑变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下不确定性因素会造成釉层色彩及纹理形态上的千变万化,即所谓“窑变”。
   (1)釉方及釉的化学组成方面的差异。釉方的化学成分不同性质也不同,而绝大部分厂家还没能力解决大批量生产中釉方的比例严格化问题,一般同一种釉色在成分上可能会有微量的差异。一个
合理的钧釉组成,是钧瓷窑变的基础。钧釉的化学成分经现代科学分析,基本的有十几种,并含有40多种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钧釉窑变现象的产生。
   (2)瓷釉料加工的粗细程度,施釉工艺的不同,烧成后就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钧瓷在施釉时釉层厚度不同,烧成后釉面的窑变效果也就不同。一般情况下,釉层厚时窑变效果好,釉的色彩丰富
,乳浊度高,纹路容易形成。釉层稍薄时则釉面变化少。另外,采用不同的上釉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3)胎质和器型的差异。不同种类、不同化学成分组成的泥胎,其性质也不相同。钧瓷所用矿物原料均为禹州当地所产,这些原料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本身多带有不同的颜色。原料中即
使是同一种矿物质,由于所处矿床的位置不同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物理和化学性能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胎质可对钧瓷窑变产生影响,主要反映在釉的颜色、开片、高温流动性几个方面。胎中铁、钛含量的多少,影响着钧釉的鲜艳程度和色调的深浅,硅、铝含量的多少对釉的开片有着重要的影响,碱性成分的多少则影响着釉的流动性。钧瓷产品的造型一般都比较简洁、凝练,器皿类造型是平滑流畅的曲线、直线形体。
   (4)火候,不好掌握。即使同一种釉,在烧成过程中由于一氧化碳浓度的随机性及间歇性,窑内温度变化等环境差异使钧釉分相及析晶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钧釉最终不确定性的结构形态分布。
   (5)釉层通过对光线的反射、透射、偏转和散射等物理过程,使不同波长的光以不同比例随机混合,产生色彩差异。
   (6)器型线条的变化会使釉质在溶化中产生不均匀的流动从而形成窑变,所以某一种器型的窑变效果会有一定的相似程度。因此,你在选购一对窑变瓷瓶时,要选择窑变效果程度高的,想选择绝对一致的,那是不可能的。
   (6)烧成工艺:烧成是窑变瓷生产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该工序中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影响到瓷器的窑变效果。装窑时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燃料的
种类以及燃料质量的优劣,还原气氛的轻重,烧成温度的高低,烧成时间的长短,熄火后冷却速度的快慢,外界气候的变化以及烧窑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等,都会使瓷器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瓷器中的“开片”是什么意思?
    开片,就是因为瓷器釉面与胎体膨胀系数不一致,外层釉面形成龟裂纹,即为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片又称为冰裂纹,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釉面开裂主要有两种原因造成:一是胚胎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釉面开裂本来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在人们掌握了其开裂的规律后而制作出的冰裂纹也很美观,常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令人喜爱,所以后来就演变成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工艺了,古代和现代的瓷器产品中都有这种冰裂纹产品。

 

窑变瓷器欣赏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窑变瓷茶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窑变瓷中的梅花瓣,一般常伴有渐变色现象。

在选购此种瓷器时,要选购开瓣图案美观,花瓣分布和谐的图案,还要注意渐变色的过度是否协调自然。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窑变瓷器上的开片现象——龟裂纹(冰裂纹)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窑变瓷若出现意想不到的图案,例如本图中的人物图案惟妙惟肖,则为难得一见的珍宝了。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陶瓷收藏知识——窑变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