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泛设计专栏约稿家居 |
原研哉的名字很中国,原研“哉”!很像是感慨。他的无印良品,他的《设计中的设计》,他的清酒瓶,都那么的清淡、自然,却又后味十足。
上个月在北京有个他的展览,没有很冲击的建筑感,印在观者心里却也没那么的平面。仍旧像他以往的文章,清淡如水。
原研哉帮万国博览会做的册子,竖版的日文字,配着精致的日本图案在另外两国语言的中间显得特别的主角。他的东西,在看似平淡中巧妙地保存了那么些古意。原研哉的册子、纸袋,甚至胶袋纸,都含着民族的特色在里面,含蓄的几近张扬。
无印良品的白瓷碗能放在国宝级的同仁斋里,这是很大的殊荣。在我看来正是上述原研哉设计的古意内涵的体现。简朴而不简单。
展台上,古朴的米袋,简约配合着大气,最终能给人以贵重的感觉。还有那素色标签印着“無冇有”的清水玻璃瓶,通体透着种玄味。一旁的挂历用着唐风后的日本技法画着中国常见的花鸟鱼虫……
民国的辜鸿铭说,真正的中国在日本。说的估计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除掉一些心里不舒服的因素,客观地看中华文明,衰于宋败于元毁于清后,再加个西学渐进,最后再加上个“十年”,总的便是跌进了尘埃了。我一向自认为是绝对的非狭隘民族主义者,但看到原研哉的东西时,无论是那迎着光的风情还是充满细节的考究阴影,都会让我更多地联想到中国的器物。
比如那简单到极致了的白瓷碗,再比如上述世博会上的册子,其所用的“明朝体”,本身就是源于中国、被日本进一步简化修饰的字体。然而毕竟要承认,有些东西运用的手法上,根或许是同源,技巧与功力都并非短时期内可以追赶的。
对设计内在的东西,也许是日本国情的关系,其国把握的更为纯粹。就如同原研哉的文章,没成语没典故,少华丽辞藻,基本上大多数看过他的书的人都说感动。在中国自古就文人相轻,即使细腻到极致但表现却是如水般淡泊也是很难行得通的。
如何思考民族主义以及对它采取何种实践态度,如何提出一种思考民族主义和民族性的方式,原研哉以及他的作品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思路。
展览的场地中基本上是大幅的照片以及大幅的文字。有些装置,比如水的,由简单的瓶子流出,经过简单的幕布,再由简单的水的物理天性勾勒出点点水银状的流动图画,最终汇总,经过细长的透明管道最终流入那个简单的水瓶中,天道般的循环。他的照片也有水一般的感觉,再配合一旁水一样的文字,简单的宋体,规矩的排版,雪白的墙体。正如原研哉自己形容的无印良品——不是“这样才好”、“就这样好”,而是“这样就好”。
原研哉的一句话很多人赞同:“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也许在他看来设计就是生活的态度,对人自身的反思,对生活和生活环境的反思后所做出的姿态。而设计本身则是对生活进行更细致的整理以及更趋于完美的一种排列。
展览的最前面类似序的文字中写道:他从事的并非“物”的设计,而是“事”的设计。在他看来世界是由各种的印象构成(又一个唯心主义的哲人)。而构成印象的根源,在于做这些事的个人或集体的热情。将那些感情转化为印象,并将其渗透进人们的心中,这样,就是“事”的设计。这是整个展览乃至整个无印良品魂之所在,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精髓所在,基于此,便能不再只是设计者,而升级成为真正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