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奢华为裳

(2010-06-27 00:00:35)
标签:

材料

时尚

杂谈

    施华洛世奇是一个姓。如同张小泉的张、琚宾的琚一样,只是一个姓。

    和“言必称希腊”一个模式,而今只要是水晶,都会借着施华洛世奇的姓,张着奥地利的旗,好像“施华洛世奇”就是水晶的最高标准一般。事实上,这个牌子以及其代表的东西,几乎覆盖了日常所需乃至精密仪器的所有领域。偏偏水晶的特征就是那么的耀眼,最是容易吸引眼球或镜头。绝对的寡头。

    2010去奥地利因斯布鲁克施华洛世奇总部参观,是件很有收获的事。在最初参观的半成品厅里我看到了数以千计的水晶半成品的陈列。大小形状各异,颜色状态各不相同,贴的镶的点的坠的,以之前想象或没想象到的形态陈列在那。很壮观,的确。

或许可以这么说,当时看到的并不止是水晶,而是心底里深藏着的一些很独特但没有确切捕捉到的想法,被水晶所激发,而真正地苏醒过来了一般。水晶是个媒介,或者称为催化剂。这种材料所提供的拓展性和可能性,以及对技术问题的解决的方案,让设计师能直接地感受到对设计思路上的触动,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下似很随意地找寻到灵感。甚至让你产生出,以往的没有实现的概念,都只是在等待着这种材料去实现去完成的念头。而最早一闪而过却被遗忘的灵感,在此时才被回忆起来。

    在总部以水晶为主题思想的“水晶宫殿”里,有着很多由不同艺术家以水晶为基调,看似随意发挥的艺术作品,有装置、绘画、影像。无论什么形式,最终都巧妙共同结合构成的一个立体的艺术呈现。有关水晶的创作中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混搭,突破了材质的界限,在同时展现出前所罕见的美感。在感叹构思者的巧妙和精湛技艺外,同时也被构成这个空间的的母体——水晶所感动。

这些艺术作品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还有他们对技术的严谨和开发,最终带来是施华洛世奇所独有的灵魂,是思想上的高度。

 我承认这是我之前未曾接触过的场景,某种角度上来说,甚至可以说是瑰丽的近乎魔幻。其实在我看来这场景并不存在不可复制性。

行家说,人造水晶与玻璃,差别只在那24%的氧化铅。将可大量生产的物质——和玻璃相差无几的东西,转换为感官上稀缺的、奢华的,博得优质、美好、高雅词汇形容的同时,以不菲的定价摆进全世界不知道多少家的专卖店柜台上,这并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手段,而是暗藏巨大能量的反应堆。

    我曾经受邀以水晶为题设计过两个案几,拈花和玄舞。水晶的作用只在于装饰,当时并没有“融入”到水晶内部,或许更多的是被那璀璨的外表所吸引。如果将参观奥地利施华洛世奇总部的时间提前,我也许会换种设计方式。也许可以这么说,施华洛世奇的水晶状态感动了我。也许从水晶的内部角度出发,设计会有另外的可能性,会呈现出更好的状态。

    追求材质本身的过程是永无休止的,容易停留在表面的同时,也容易遗忘最初的本意。而追求精神内在,展现材质的内涵,这个过程同样也是没有止境的,但最终却让一切上升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

    抛开营销模式、抛开战略意识,那一定就代表了什么的小天鹅标识,凭着什么去遍布全世界?决定了它现在的定位和知名度的,是在以技术为支撑的前提下,对设计的尊重和对艺术高度的追求。

保证品质,以设计为先,为设计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材料的价值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才能得以更好的体现。木炭、石墨、钻石,是碳元素的三种异构体,比起水晶和玻璃两者的差别,前三者的质料差别可能更小一点,而价值差别,不可同日而语。设计材料本身的设计,在我看来,就如同将木炭转变为石墨、石墨转变为钻石过程中所必须的催化剂和高温一般,只有这样,材料才能突破材料,才能具备灵魂,不再是单纯的设计附属物。也只有这样,材料上的“中国制造”才能不再只是标示,而是如同施华洛世奇的小天鹅般的品牌。无论被标记的材料表面,是闪着光或是没闪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