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翠凝碧,终须借你春风一笔——顾恺之与南朝人物绘画

标签:
杂谈颠倒梦想顾恺之洛神赋图 |
分类: 颠倒梦想 |
点翠凝碧,终须借你春风一笔——顾恺之与南朝人物绘画
有一天,和同事在公司楼底下看见一辆阿斯顿马丁,正在猜是哪个大老板驾临,同事说,这么张扬的跑车,一定是富二代开来泡妞用的。众人莞尔。
在我们的时代,富二代无疑是最张扬的群体,开最张扬的车,交最艳光四射的女友,住最豪华的房子,这些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富。但可惜的是,富而不贵。所以,这是一个有许多富豪的时代,却也是一个没有贵族的时代。
毫无疑问,富二代们是最有条件变成贵族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把一日日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花费在挤地铁公交,在马蜂窝一样的格子间里做一些在未来的二十年之后连猴子都可以做的事情,也因此,不用在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之后如同死狗一样爬回家只想趴在床上长睡不复醒,所以他们有自由的时间去做一些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事情,细心地,投入地沉溺一些大概不会有立刻的回报却可以在未来被记住的事情。
他们是最最容易实现人类关于不朽愿望的一群人,也是在永恒的层面上可以远远甩脱同时代的人,如同出身于富豪之家为计算机的发明奠定基础的冯·诺依曼,或者如同因为家境优渥而在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接受过教育,能够是用包括拉丁语在内的多种欧洲语言的哲学天才叔本华⋯⋯但可惜的是,商业社会带来的充满诱惑力的欲望如同盖住地表的层层落叶,轻易掩盖了“超越”本来的意义,让这目标仅仅等同于住更好的房,开更贵的车,泡更美的妞。也因此,他们无法得到这个社会真正的承认和尊重,而在古代中国,曾经的富二代们,将在永恒层面上超越同时代人和过去时代的人作为目标,也因此,他们成为过当时的人,和后来的人——我们的骄傲。
比如说,顾恺之。
如果中国画是一个故事,顾恺之就是饱蘸了浓墨的起笔。 当我们说起中国的画,总是要从顾恺之开始。 不因为他有出色的绘画技术,还因为在世俗的物质和心灵上,他都算作一个贵族。美术史家高居翰说宋代的文人画家,既是诗人,也是学者,有卓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有敏感的心灵,一个好的画家、书法家,首先,是情感上的贵族。巧合的是,中国古代的学者也很同意高居翰的意见,因为,在他们的叙述里,最早在美术史上留下名字的画家顾恺之,也是真正的贵族。他虽然不像宋代文人画的作者们那样喜欢画山、画水、画自己的心情,但他却是绘画史上最早的文人,这千年里与绘画一样重要的绘人与绘事,让我们从他开始。
顾恺之是东晋时候人,职业是做官,画画是兴趣。他曾经生活在东晋时代左右历史的那些人中间——他做过最高军事长官——曾经北伐洛阳却也打过自家首都的军事家桓温的秘书。可政治上心不在焉,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不过他有个朋友,是桓温的小儿子,桓玄,后来颠覆了东晋司马家的政权,被后世描述成一个乱臣贼子,却极爱书画,也喜欢收藏了请朋友赏玩。后来有一次,有个朋友看画的时候把手上脏兮兮的油污给糊了上去,桓玄又生气又心疼,从此之后请人看画还要先命令人家洗手。
顾恺之曾经存了一橱柜自己的画画在桓玄那边,桓玄实在好奇就偷偷拿出来看,看完之后说他的作品已经有仙气了。(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还有个大龄粉丝叫谢安,就是那个用上半生住在山里逍遥快活,一出山就以少胜多打赢了淝水之战,为东晋保存了半壁江山的谢安。谢安喜欢他,说他的才华是古往今来独一份。(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东晋的这些名人,同样在朝为官,没事儿还互相一起开个宴会,嫁个女儿、娶个媳妇,所以抬头不见低头见。尽管从年龄上来说,顾恺之可以算是王羲之的孙子,不过我总是私心里希望,同样作为谢安的朋友,作为他们时代最出色的艺术家,他们能够曾有过一些对他们来说不足挂齿对后人来说却无限光耀的交集。
比起感伤凝重还喜欢操心天下大事的书法家王羲之,顾恺之的性格更轻松幽默一些,像一个善意俏皮的玩笑:顾恺之曾经跟谢瞻住对门,他晚上总要吟唱几首诗句,谢瞻也常常在门后面夸奖他,结果他越被夸奖越来劲儿,一直背下去,谢瞻要去睡觉啦,顾恺之还没完没了的背诗,于是谢瞻只好让自己的仆人来站在墙后面接着夸他,顾恺之也不累也不乏好话听得也不嫌腻味的就这么背了一夜。桓玄曾经逗他,送给他一片据说有隐身作用的树叶,他也就用这片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笑着对桓玄说,你现在看不见我了吧?
顾恺之很少对什么东西执着,但他这辈子最执着的一定是眼睛——他是中国最早最出色的人物画家,他画画,总是最后才点上眼睛,因为他相信,人的神就在眼睛里。他常常画好了别的部分就空着眼睛,一等就是好多年,所以 当时的人说他有点”痴”,可这样的痴,何尝不是一种天真、单纯,也是智慧。曾经问过在社会上跌打滚爬了很多年也阅人无数的朋友,看人最先看哪里?他说,是眼睛。眼睛是人最不能掩饰的地方,一个人是善良单纯还是机关算尽,都能从眼睛里看出来。顾恺之的痴,也许也来自于一个大家族孩子在看过芸芸众生的跌宕起伏之后对纯粹简单的向往:这个大孩子一样的画家出身在南朝显赫的顾家,从三国东吴时代就是江南大族,祖上的顾荣因为把西晋王族司马睿迎接到江东立了大功,是东晋开国的权臣,顾荣的爷爷顾雍是东吴的丞相。
如果换一种视角,我们也可以这样看顾恺之出身的顾家:三国时代的江东有四大家族,顾、陆、张、朱。在家族的荣耀和奢华消散在朝代的更迭中之后,南朝出了三位大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 繇。顾恺之在其中的时代最早,他是陆探微的老师。不知道这三位画家的出现是否是贵族家风的余韵,但至少,在顾恺之这里,这是一种传承:他的先祖顾荣是陆机的好友,传说中陆机传世的名作《平复帖》就是写给他的一封信,顾荣的爷爷顾雍是蔡邕的学生,那个创造了“飞白”书法的蔡邕,让百年之后的评论家张怀瓘在《书断》里用“妙有绝伦”来形容的蔡邕,那个亲自写下《熹平石经》,为国家最高学府订立下教材的蔡邕。你看他家的家谱,无论政治文化都是成色十足的贵族。所以顾恺之,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十分的雍容。
东晋中期的贵族们,活得像是一幅画。住在山里,聊天喝酒散步。王羲之写出过兰亭序的会稽山里,顾恺之也住过,不过他的形容比起王羲之曾经说过的“所以我要乐死在这里”(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更像一个画家具体而微的描摹,他说他住的地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在这幅画里生活的他们,对于美有一种几乎本能的捕捉能力,随之而来的,是纤细敏锐的情感。
《世说新语》里曾经记载过西晋早慧少年王戎一段对动情的说法,“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没有七情六欲;普通人,每天被讨生活需要的柴米油盐斤斤计较忙得情感麻木,还来不及也没能力去感受不能吃的快乐悲伤,而他们这些有钱有闲也有文化的人,正是有资格去有情感的人。
曾经有个段子,说我们现在挤破了头去学金融,是为了有钱有闲让我们的子女可以去学艺术。你看,动情也这样无奈的需要层层铺垫的基础。在我们的时代,无数小说电视里的理想爱情,大概是平凡姑娘或者小伙忽然就机缘巧合的碰见一个高帅富或者白富美,有豪华跑车、高档别墅,谈一场动辄就打“飞的”全世界到处跑的恋爱,还没有小三,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这就已经可以算是完美结局了。而他们时代的爱情,是仙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惊鸿一瞥——这是曹植花了大篇幅啰里吧嗦讲的一个故事,顾恺之显然是很喜欢它,所以为它配了图,而因为他倾注其中的感情,“洛神”这想象中的仙子有了属于她的神与气,所以,尽管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是他更加有名的作品,尽管它的笔法线条比《洛神赋图》更加的精致,《洛神赋图》却是我以为最能代表顾恺之精神底色的作品。
《洛神赋》是曹植写过的渡过洛水的王孙贵族爱上洛水女神的故事,因为被后人李善附会成为曹植爱慕嫂子甄氏的作品而出了大名。但在他之前,就曾经有这样的作品,战国时候的楚人宋玉写过《高唐赋》、《神女赋》:楚襄王爱上过梦里巫山的神女,但女神却并没有因为国王的爱情而停留,在这样的故事里,女神不会为凡人停留,哪怕这凡人是王孙贵胄,而她的不停留却更激起了王孙的爱情,对于爱上神仙的王孙们来说,这样的追求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孤独的骄傲——这世间的女孩子都太普通,很难找到可以匹配自己的人,只有神仙才配得上自己的爱情。性格越是自傲的人,越是如此。自然的,世间所有的才华独占八斗的曹植用爱上一位神仙来表达自己内心对这个总是让他莫名其妙失败的世界的看不上。所以,他卯足了劲去写女神的美: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 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 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 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所以,这样的美人画起来一定很困难对不对?就好像小说里美若天仙的女主角拍成电视不管选哪个女演员来演都一定要被骂一句配不上一样。但顾恺之,却一点都没留心这 “秾纤得衷”得是多胖多瘦,丹唇得多红,明眸得多亮,他就像是他总是宣扬的那样,画画,形是其次,传神最重要。还记得他曾经描述过的他居住的会稽山吗?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没有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却像是印象派画家们的画儿一样,在寥寥数语间留下一个从画家的眼睛里看出去的新鲜、生动的世界。
他的人物画也是这样, 他闲来无事给当时的名人们画肖像画的时候,总是像现在的漫画一样,画些夸张他们特点的东西上去,他画谢鲲,把他画在山石之间,像是我们现在去拍表现古典的写真就一定要在背景里放些琴棋书画一样,以环境来衬托谢鲲气质里的放荡不羁,他曾经说过,画家的能力分四等,画出神采最难。所以,他的洛神,我总记不清长成什么样,却总记得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后来我发现,这样的不真实感来源于他画的人,没有任何具体的肌肉和骨骼,所有的身体都存在于飘飘的衣袂之下。古代希腊的雕像也大多有雕刻繁复翻飞的衣角,可比起顾恺之来,那都太“重”,顾恺之笔下的衣袂,大约是最轻薄的丝绸,总是把人衬得好像下一刻就要飞起来一样。后来的人评价唐代的画家吴道子说他的画里人是“吴带当风”——衣带总是像飘逸在风里,可是在吴道子之前的顾恺之就继承了汉代画像中快速流动的线条,使得画面里的人物充满了一种运动着的生气。
在他的时代,远没有透视法也没有立体素描,这在很多的美术史家的描述里,是绘画技术原始的表现,然而,这更是一种世界观。在古埃及金字塔的壁画里,我们常能发现人的面孔和脚是从侧面看过去的,而身体却是正面的视角,这样的描绘是一种态度,在他们的观念里眼睛所能看见的景象并不受角度的限制;古代印度莫沃尔(Mughal)时代也有一些画,画池子和周围的树,以鸟瞰的角度看池子,却以剖面去看树,画家的视角好像一台安在摇臂上的摄影机,不停变换着角度,最终呈现的是一个没有限制的全景图。同样,在古代中国人的眼睛里,世界没有它所谓客观的样子,它只存在我们的眼里、心里,它就像我们的记忆,在许多重要的场景里,也许忘了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却牢牢记得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所以在画洛水女神与曹植告别的那一幕时,送别的王孙和他的随从与岸边的树并没有按照人与物实际的比例来勾画,顾恺之故意的让人特别的高大起来 所以王孙那个依依不舍但无奈的手势才更加的显眼。
http://s1/mw690/4c622f22gd0e446af86e0&690
对于女神的爱慕几乎就此成为了表达“高处不胜寒”的另一种方式,后来经历坎坷内心苍凉的书画家赵孟頫,曾经不止一次的抄写过《洛神赋》。 似乎想从千年前有过遭遇心情的曹植的文字里得到一点理解和同情。
后来的人评价南朝的画家说,顾恺之画人物得其神,陆探微得其骨,张僧繇得其肉。(张怀瓘: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而顾恺之与画里人物的心神相通,对他们的精神内涵的理解与同情大概是一种天赋,来源于贵族的家风,和这种家风留给他的地位、见识与“高处不胜寒”。
(标题来自于言心悠《梦蝶》)
有一天,和同事在公司楼底下看见一辆阿斯顿马丁,正在猜是哪个大老板驾临,同事说,这么张扬的跑车,一定是富二代开来泡妞用的。众人莞尔。
在我们的时代,富二代无疑是最张扬的群体,开最张扬的车,交最艳光四射的女友,住最豪华的房子,这些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富。但可惜的是,富而不贵。所以,这是一个有许多富豪的时代,却也是一个没有贵族的时代。
毫无疑问,富二代们是最有条件变成贵族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把一日日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花费在挤地铁公交,在马蜂窝一样的格子间里做一些在未来的二十年之后连猴子都可以做的事情,也因此,不用在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之后如同死狗一样爬回家只想趴在床上长睡不复醒,所以他们有自由的时间去做一些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事情,细心地,投入地沉溺一些大概不会有立刻的回报却可以在未来被记住的事情。
他们是最最容易实现人类关于不朽愿望的一群人,也是在永恒的层面上可以远远甩脱同时代的人,如同出身于富豪之家为计算机的发明奠定基础的冯·诺依曼,或者如同因为家境优渥而在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接受过教育,能够是用包括拉丁语在内的多种欧洲语言的哲学天才叔本华⋯⋯但可惜的是,商业社会带来的充满诱惑力的欲望如同盖住地表的层层落叶,轻易掩盖了“超越”本来的意义,让这目标仅仅等同于住更好的房,开更贵的车,泡更美的妞。也因此,他们无法得到这个社会真正的承认和尊重,而在古代中国,曾经的富二代们,将在永恒层面上超越同时代人和过去时代的人作为目标,也因此,他们成为过当时的人,和后来的人——我们的骄傲。
比如说,顾恺之。
如果中国画是一个故事,顾恺之就是饱蘸了浓墨的起笔。 当我们说起中国的画,总是要从顾恺之开始。 不因为他有出色的绘画技术,还因为在世俗的物质和心灵上,他都算作一个贵族。美术史家高居翰说宋代的文人画家,既是诗人,也是学者,有卓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有敏感的心灵,一个好的画家、书法家,首先,是情感上的贵族。巧合的是,中国古代的学者也很同意高居翰的意见,因为,在他们的叙述里,最早在美术史上留下名字的画家顾恺之,也是真正的贵族。他虽然不像宋代文人画的作者们那样喜欢画山、画水、画自己的心情,但他却是绘画史上最早的文人,这千年里与绘画一样重要的绘人与绘事,让我们从他开始。
顾恺之是东晋时候人,职业是做官,画画是兴趣。他曾经生活在东晋时代左右历史的那些人中间——他做过最高军事长官——曾经北伐洛阳却也打过自家首都的军事家桓温的秘书。可政治上心不在焉,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不过他有个朋友,是桓温的小儿子,桓玄,后来颠覆了东晋司马家的政权,被后世描述成一个乱臣贼子,却极爱书画,也喜欢收藏了请朋友赏玩。后来有一次,有个朋友看画的时候把手上脏兮兮的油污给糊了上去,桓玄又生气又心疼,从此之后请人看画还要先命令人家洗手。
顾恺之曾经存了一橱柜自己的画画在桓玄那边,桓玄实在好奇就偷偷拿出来看,看完之后说他的作品已经有仙气了。(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还有个大龄粉丝叫谢安,就是那个用上半生住在山里逍遥快活,一出山就以少胜多打赢了淝水之战,为东晋保存了半壁江山的谢安。谢安喜欢他,说他的才华是古往今来独一份。(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东晋的这些名人,同样在朝为官,没事儿还互相一起开个宴会,嫁个女儿、娶个媳妇,所以抬头不见低头见。尽管从年龄上来说,顾恺之可以算是王羲之的孙子,不过我总是私心里希望,同样作为谢安的朋友,作为他们时代最出色的艺术家,他们能够曾有过一些对他们来说不足挂齿对后人来说却无限光耀的交集。
比起感伤凝重还喜欢操心天下大事的书法家王羲之,顾恺之的性格更轻松幽默一些,像一个善意俏皮的玩笑:顾恺之曾经跟谢瞻住对门,他晚上总要吟唱几首诗句,谢瞻也常常在门后面夸奖他,结果他越被夸奖越来劲儿,一直背下去,谢瞻要去睡觉啦,顾恺之还没完没了的背诗,于是谢瞻只好让自己的仆人来站在墙后面接着夸他,顾恺之也不累也不乏好话听得也不嫌腻味的就这么背了一夜。桓玄曾经逗他,送给他一片据说有隐身作用的树叶,他也就用这片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笑着对桓玄说,你现在看不见我了吧?
顾恺之很少对什么东西执着,但他这辈子最执着的一定是眼睛——他是中国最早最出色的人物画家,他画画,总是最后才点上眼睛,因为他相信,人的神就在眼睛里。他常常画好了别的部分就空着眼睛,一等就是好多年,所以 当时的人说他有点”痴”,可这样的痴,何尝不是一种天真、单纯,也是智慧。曾经问过在社会上跌打滚爬了很多年也阅人无数的朋友,看人最先看哪里?他说,是眼睛。眼睛是人最不能掩饰的地方,一个人是善良单纯还是机关算尽,都能从眼睛里看出来。顾恺之的痴,也许也来自于一个大家族孩子在看过芸芸众生的跌宕起伏之后对纯粹简单的向往:这个大孩子一样的画家出身在南朝显赫的顾家,从三国东吴时代就是江南大族,祖上的顾荣因为把西晋王族司马睿迎接到江东立了大功,是东晋开国的权臣,顾荣的爷爷顾雍是东吴的丞相。
如果换一种视角,我们也可以这样看顾恺之出身的顾家:三国时代的江东有四大家族,顾、陆、张、朱。在家族的荣耀和奢华消散在朝代的更迭中之后,南朝出了三位大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 繇。顾恺之在其中的时代最早,他是陆探微的老师。不知道这三位画家的出现是否是贵族家风的余韵,但至少,在顾恺之这里,这是一种传承:他的先祖顾荣是陆机的好友,传说中陆机传世的名作《平复帖》就是写给他的一封信,顾荣的爷爷顾雍是蔡邕的学生,那个创造了“飞白”书法的蔡邕,让百年之后的评论家张怀瓘在《书断》里用“妙有绝伦”来形容的蔡邕,那个亲自写下《熹平石经》,为国家最高学府订立下教材的蔡邕。你看他家的家谱,无论政治文化都是成色十足的贵族。所以顾恺之,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十分的雍容。
东晋中期的贵族们,活得像是一幅画。住在山里,聊天喝酒散步。王羲之写出过兰亭序的会稽山里,顾恺之也住过,不过他的形容比起王羲之曾经说过的“所以我要乐死在这里”(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更像一个画家具体而微的描摹,他说他住的地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在这幅画里生活的他们,对于美有一种几乎本能的捕捉能力,随之而来的,是纤细敏锐的情感。
《世说新语》里曾经记载过西晋早慧少年王戎一段对动情的说法,“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没有七情六欲;普通人,每天被讨生活需要的柴米油盐斤斤计较忙得情感麻木,还来不及也没能力去感受不能吃的快乐悲伤,而他们这些有钱有闲也有文化的人,正是有资格去有情感的人。
曾经有个段子,说我们现在挤破了头去学金融,是为了有钱有闲让我们的子女可以去学艺术。你看,动情也这样无奈的需要层层铺垫的基础。在我们的时代,无数小说电视里的理想爱情,大概是平凡姑娘或者小伙忽然就机缘巧合的碰见一个高帅富或者白富美,有豪华跑车、高档别墅,谈一场动辄就打“飞的”全世界到处跑的恋爱,还没有小三,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这就已经可以算是完美结局了。而他们时代的爱情,是仙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惊鸿一瞥——这是曹植花了大篇幅啰里吧嗦讲的一个故事,顾恺之显然是很喜欢它,所以为它配了图,而因为他倾注其中的感情,“洛神”这想象中的仙子有了属于她的神与气,所以,尽管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是他更加有名的作品,尽管它的笔法线条比《洛神赋图》更加的精致,《洛神赋图》却是我以为最能代表顾恺之精神底色的作品。
《洛神赋》是曹植写过的渡过洛水的王孙贵族爱上洛水女神的故事,因为被后人李善附会成为曹植爱慕嫂子甄氏的作品而出了大名。但在他之前,就曾经有这样的作品,战国时候的楚人宋玉写过《高唐赋》、《神女赋》:楚襄王爱上过梦里巫山的神女,但女神却并没有因为国王的爱情而停留,在这样的故事里,女神不会为凡人停留,哪怕这凡人是王孙贵胄,而她的不停留却更激起了王孙的爱情,对于爱上神仙的王孙们来说,这样的追求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孤独的骄傲——这世间的女孩子都太普通,很难找到可以匹配自己的人,只有神仙才配得上自己的爱情。性格越是自傲的人,越是如此。自然的,世间所有的才华独占八斗的曹植用爱上一位神仙来表达自己内心对这个总是让他莫名其妙失败的世界的看不上。所以,他卯足了劲去写女神的美: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 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 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 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所以,这样的美人画起来一定很困难对不对?就好像小说里美若天仙的女主角拍成电视不管选哪个女演员来演都一定要被骂一句配不上一样。但顾恺之,却一点都没留心这 “秾纤得衷”得是多胖多瘦,丹唇得多红,明眸得多亮,他就像是他总是宣扬的那样,画画,形是其次,传神最重要。还记得他曾经描述过的他居住的会稽山吗?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没有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却像是印象派画家们的画儿一样,在寥寥数语间留下一个从画家的眼睛里看出去的新鲜、生动的世界。
他的人物画也是这样, 他闲来无事给当时的名人们画肖像画的时候,总是像现在的漫画一样,画些夸张他们特点的东西上去,他画谢鲲,把他画在山石之间,像是我们现在去拍表现古典的写真就一定要在背景里放些琴棋书画一样,以环境来衬托谢鲲气质里的放荡不羁,他曾经说过,画家的能力分四等,画出神采最难。所以,他的洛神,我总记不清长成什么样,却总记得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后来我发现,这样的不真实感来源于他画的人,没有任何具体的肌肉和骨骼,所有的身体都存在于飘飘的衣袂之下。古代希腊的雕像也大多有雕刻繁复翻飞的衣角,可比起顾恺之来,那都太“重”,顾恺之笔下的衣袂,大约是最轻薄的丝绸,总是把人衬得好像下一刻就要飞起来一样。后来的人评价唐代的画家吴道子说他的画里人是“吴带当风”——衣带总是像飘逸在风里,可是在吴道子之前的顾恺之就继承了汉代画像中快速流动的线条,使得画面里的人物充满了一种运动着的生气。
在他的时代,远没有透视法也没有立体素描,这在很多的美术史家的描述里,是绘画技术原始的表现,然而,这更是一种世界观。在古埃及金字塔的壁画里,我们常能发现人的面孔和脚是从侧面看过去的,而身体却是正面的视角,这样的描绘是一种态度,在他们的观念里眼睛所能看见的景象并不受角度的限制;古代印度莫沃尔(Mughal)时代也有一些画,画池子和周围的树,以鸟瞰的角度看池子,却以剖面去看树,画家的视角好像一台安在摇臂上的摄影机,不停变换着角度,最终呈现的是一个没有限制的全景图。同样,在古代中国人的眼睛里,世界没有它所谓客观的样子,它只存在我们的眼里、心里,它就像我们的记忆,在许多重要的场景里,也许忘了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却牢牢记得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所以在画洛水女神与曹植告别的那一幕时,送别的王孙和他的随从与岸边的树并没有按照人与物实际的比例来勾画,顾恺之故意的让人特别的高大起来 所以王孙那个依依不舍但无奈的手势才更加的显眼。
http://s1/mw690/4c622f22gd0e446af86e0&690
对于女神的爱慕几乎就此成为了表达“高处不胜寒”的另一种方式,后来经历坎坷内心苍凉的书画家赵孟頫,曾经不止一次的抄写过《洛神赋》。 似乎想从千年前有过遭遇心情的曹植的文字里得到一点理解和同情。
后来的人评价南朝的画家说,顾恺之画人物得其神,陆探微得其骨,张僧繇得其肉。(张怀瓘: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而顾恺之与画里人物的心神相通,对他们的精神内涵的理解与同情大概是一种天赋,来源于贵族的家风,和这种家风留给他的地位、见识与“高处不胜寒”。
(标题来自于言心悠《梦蝶》)
后一篇:今月曾经照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