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海寄馀生

(2011-02-01 22:59:14)
标签:

米芾

东坡

宋体

寒食帖

江海

杂谈

传说中那件著名的寒食帖的手书是在元丰五年春天的寒食节写下的。

字好,文也好。那个骄傲的才华横溢的苏轼死在了乌台诗案中,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他看见时光匆匆,想要珍惜却终究无从下手的春色,就像是被半夜偷走的青春,青丝变白发。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他在反思自己,反思过后是一种那都是为什么啊,何益于将亡者的怅惘。

他们说他在那首诗里重生了,放下了,我倒是觉得他还没有。他还有怨呢,怎么叫放下,就好像小津在他的墓碑上写的那个无字,好像为了强调放下的多此一举:若真是无,何须写出来。

或者是春天让人感时花溅泪,到了这年秋天,苏东坡真正的高阔起来,我爱那首临江仙。在这里,他终于变成那个一肚子不合时宜依然哈哈大笑不做辩解的东坡。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也许我只是喜欢他看透了,又醉去的难得糊涂,或者是,对于人生那些诸如家童酣睡而夜半被挡在门外的不如意,他那么平淡的揭过去:转过身去,倚着竹杖听听江声。他不怒亦不笑,不在此处停留,说明真的不再挂怀。他知道此身非我有,各样为了活下去活的更好的算计就算他宕到了人生的谷底依然逃不过去,但他可以选择一种向往,江海寄馀生。说起来,我挺喜欢孔子的,也许只是因为他那不经意的一句,如果一切都不行的话,子路会跟着我乘桴浮于海。所以我想他的心里是明白的,明白的时候,同样跌宕的人生就多一份从容的温柔,所经历的进退不为目的,只是一种故事了。

后来,他越发空阔起来,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讽刺也好,自嘲也罢,我倒是喜欢他字面的样子。毕竟人生到处知何似。从海南回到家乡,他还因为水土不服闹了肠胃病,你看,可不就是我心安处是故乡么。哦,说到闹了肠胃病的这次,他半夜写了一封信向米芾发了发牢骚,米芾接到信的时候,就颠颠儿的赶过去看他了。米芾这个人挺疯的,我也蛮喜欢他,喜欢他写信写疯了顺手就给自个儿画个插图,但是他抱着石头睡觉啊,为了骗人家一幅字就一哭二闹三上吊啊什么的,又让我觉得他假,他不是孩子,却要装作孩子一样,只是孩子的耍赖因为单纯的喜爱,不问价值,米芾的耍赖却为了沽了高价的珍宝,自然就是不纯。所以我更喜欢东坡一些,在那些想得到而得不到的时候,米芾装疯,东坡自嘲,心胸坦荡几何,高下立显。

昨天去西泠印社闲逛,太阳下山的时候走出山门,在平湖秋月处看见平湖日暮,好大一片空阔的印着余霞的湖面,此时此地的西湖倒不像胭脂水粉里浸出来的精致风景,游人寥寥,北风萧瑟,衬的起此处桀骜的“孤山”,难怪那个有棱角的女子秋瑾惟愿埋骨于此。对着湖面发呆的时候也想到他,自然不是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而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我记得我在很多的地方看过苏轼的塑像,好多四十五度角望天的,大多清癯的文青样子,但是我最喜欢的是常州舣舟亭的那尊,大腹便便的老翁,布衣青葛,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