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
(2011-01-22 15:10:09)
标签:
顾贞观康乐金缕曲南朝康健杂谈 |
某一天娃娃亲丈母娘风爷要求提供我家娃的名字去取字纳吉,我说男孩子叫去病,女孩子叫平安。风爷立刻一针见血道装逼,装的汉式朴拙。我就笑。
要我说,不止汉,平安是任何山山水水的距离需要舟车颠转动辄一旬一月的时候的牵挂,是牵挂付与书信值得珍藏的意义。万里杳迢山川阻艰,收件人才和寄信人一样愿意慎重的品尝每一个字句的味道。平安是远了时间和距离最温和的试探,你还好吧,是不是还和从前一样?忐忑的牵挂,牵挂身体是否康健,心意是否依然相通。
所以读南朝的字帖总像是电话占线,闯进别人进行了一半的谈话,他们说的每一个字都平常,只是对在他们之外的这个我来说,没有存在的位置。像是王羲之的初月帖,卿佳否?吾诸患,殊劣,殊劣。你好吗?我却不太好。正在路上,精神疲惫,就先这样吧。那时候写信开头总是顿首,顿首,当然是一种格式礼仪,然而也像是我们给喜欢的人发短信,有的时候没有什么话题,只想说,很想抱抱你呀。因为山川的阻隔,企图消弭这样距离的想念好像变得更加黏稠珍贵。远宦帖说,粗疏平安。我大概还好吧。只是我的妻子生了重病,很不好,那些在武昌时候的朋友们呢,他们还好吗?
好不好占据了这些传世书帖那么多的分量,传说中最早的书帖,陆机的平复帖不是也在说他的朋友彦先身体一日日的不好吗?还有什么比平安更值得牵挂呢。身体康健,心情晓畅。不论太平还是战乱,总是难得。只是太平的年代,因为它普通于是少有人把它作为追求,只有到失去的时候才痛心疾首。我看南朝的这些精神病患者,一面在生活里笑着哭,哑声唱,深怕自己不够特别,一面又在私房话里透露出最平常的平安的愿望,愿意康乐平安的过去每一分钟。其实,大概他们对于平安的愿望,一副唯此足矣的态度才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吧。
所以,前几天又看一遍顾贞观的金缕曲,还是好。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说起来有点好笑,明末清初的文人,很有点魏晋时候神经病的味道,不过文韬武略,他们的神经病多了点公共领域的味道,少点生活,至于往耳朵里插竹签之类的,比起魏晋还更要激烈些。然而到了顾贞观,只求依然骨肉,到头来,期待的只有平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