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和离别曲
(2009-07-06 21:53:13)
标签:
杂谈 |
传说中是这样的,少不听肖邦,老不听李斯特。
RP先生说对了,流行歌曲听多了,总是容易厌倦,虽然也有不错的旋律,可是容易厌倦,旋律的好坏与否只是决定它在mp3里面呆的时间的长度。于是才会转回古典,生下来就喜欢古典的都是装逼……你不能独独喜欢古典,因为那样会孤独。
RP先生现在韩国等着他的小宝宝出世,我在北京看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看完之后只是感慨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出或者不屑于拍这样简单的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很火,不过教你橡皮泥版的尔虞我诈,多没劲。
多没劲,一个人走在建外格外干净和空阔的大街上的时候就这么想,左国贸右soho,穿过的汽车不是宝马就是奥迪A8,走在前面的女孩子黑色套裙,黑色长筒袜,黑色四厘米高跟鞋,严格合乎礼仪的OL。只是那种走在中环时候的焦躁就又来了,只想快点走开,离开这个四周环绕着高楼大厦,却让人格外压抑的地方。
可是,大概总有一天会身不由己的挤破了头要进入那里面的一间房间,也许会炫耀的踩着四厘米高跟鞋早九晚九,会疲惫不堪的躲进出租车,在嘲笑过赶地铁的人群过后看一眼其实很遥远的霓虹灯。
只觉得可怕。这大概是为什么,我们这些人没有想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那么简单的道理。
转回来说肖邦,雨滴和离别曲都是他的作品,准确的说是降D大调前奏曲和E大调离别练习曲。
只是看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时候忽然听见背景音乐里1812序曲的几个乐句,然后想到那么多改编了古典的电影原声,那个有名的太空漫游。雨滴在黑泽明那个关于色彩和执着的梦里是年轻画者追逐梵高足迹的背景,离别曲,新近拿了金曲奖的陈珊妮的新歌,同名新歌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变只是添了词。
当我们对现在感到不耐烦的时候总是回头看,回头看不是中国人的特色,历史是全人类做噩梦惊醒时候温暖的安慰。
ps:我说咋那电影色彩感似曾相识……原来是蒂姆伯顿作品……整个一巧克力版的蝙蝠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