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科学福尔摩斯”
(2020-07-02 08:58:51)
提到叶永烈老师,人们不是联想起《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联想起他写的政治人物系列传记。然而,如果把叶永烈所有科幻作品放在一起,过半篇幅属于一个当年很红火,如今已经被遗忘的系列——科学福尔摩斯探案集。
从1976年发表《石油蛋白》开始,叶永烈走上科幻文坛。早期作品遵循当时的模式:小朋友目睹科学奇迹,“科学家爷爷”出面解释科学道理。红遍全国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堪称这种模式之巅峰。
然而,这类作品有个明显缺陷,就是缺乏矛盾冲突,情节张力不足。“小灵通”就象一部人体镜头,其功能就是记录“未来市”的各种奇迹。这种写法在出版物饥荒年代尚可满足读者,随着国外各种类型小说大量引进,读者水平迅速提高,向作者们提出了更多要求。
叶永烈没有原地踏步。他知难而上,在《神秘衣》、《生死未卜》、《欲擒故纵》这些短篇里,开始引入推理、谍战和悬念元素,围绕某种发明创造建立核心冲突。很快,叶永烈不再每篇作品设置一套人物和背景,而是把主角统一在金明、戈亮这两个人身上,背景设置为“滨海市”。
从1980年开始,群众出版社陆续推出叶永烈以这套背景创作的《科学福尔摩斯探案集》,成为大陆第一个“科幻推理小说”系列。创作该系列时,叶永烈已经是成熟作者,写作中体现出明显的设计感。比如,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金明取“精明”的谐音,戈亮来自“诸葛亮”,都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既然叫“科学福尔摩斯”,所有案件便都有一条科技主线。在《X3案件》里,案件围绕克隆人技术展开。在《碧岛谍影》中,案件主线是人造金刚石技术。除了案件本身,反派要使用高科技手段作案,公安人员也要使用高科技手段破案。于是,每个故事里还会出现几种功能化的科技构想,比如“微型无人机”、“钻地艇”或者“杀人伞”。
这样一来,全系列十几个故事,至少出现了几十种科幻构思,涉及各门学科。叶永烈博览群书,多年从事科学记者工作,熟悉科技前沿的动态。无论是早期给《十万个为什么》写词条,还是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写法。“科学福尔摩斯”系列堪称厚积薄发,突出了作者的这个优势。
叶永烈坚持从科技前沿中寻找素材,回避当时已经流行的“时间旅行”、“外星人入侵”和“机器人造反”这类俗套。如果叶永烈按照这个创作方向,再为该系列写十几篇作品,又会有几十个科技热点进入故事。因为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如果科幻作家向科研现实敞开怀抱,现实土壤也会提供丰厚的素材。
反观主流科幻界,在当时已经开始有题材荒,如今堪称病入肌理。也许,“科学福尔摩斯”这个系列中存在着解药。
叶永烈堪称作家中的跨界之王,勇于尝试各种类型。“科学福尔摩斯”系列不仅是严谨的科幻小说,也遵守当时推理小说的模式。它设置一主一副两个人物,通过彼此交流叙述案情。该系列以中篇为主,这也是推理小说的特点。篇幅过长,读者会忘记前面的某些线索。系列中大部分作品都会取包含悬疑惊险元素的篇名,如《黑影》、《不翼而飞》、《秘密纵队》等,甚至给章节都起了名字,以便持续地吸引读者。
在当时的中国,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一起恢复,短短几年出版了大量国产作品,但几乎都没有《科学福尔摩斯》的影响面大。它的小说版发行几十万册,连环画版发行量更大。其中有些故事还在《我们爱科学》等报刊上连载。当年,这些科普刊物都有动辄百万的发行量。
在科学福尔摩斯系列中,反派或者使用高科技手段搞破坏,或者盗窃科技情报。在当时的背景下,国内没人能组织高科技犯罪,反派基本来自境外。当时国内流行“反特小说”和“反特片”,科学福尔摩斯也借了这股势头扩大影响力。
叶永烈的科技记者生涯,令这套小说有极强的时效性。比如《爱之病》,讲的就是当时刚被发现的艾滋病。《球场上的谋杀案》,记录了当时中国足球迷的世界杯之梦。当然,时效性太强的作品也容易过时,这或许就是该系列不再流传的原因之一吧。
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是同源的,它们都产生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推理小说的开创者柯南道尔也是一位科幻作家,写过名著《失落的世界》。早期,很多科幻小说采用悬疑推理模式,只不过最后的谜底是一个科学结论,而非人间纷争。
它们的读者都是接受过粗浅科学教育的市民,他们要求文学作品讲逻辑,最好有点科学知识。两个类型都能满足这个要求。甚至,科幻迷和推理迷都喜欢给作品挑BUG,这个习惯其他文学爱好者也不存在。
以《化身博士》为代表,科幻加推理的模式很早就出现。华人作家倪匡从60年代创作的卫斯理系列,也是科幻推理的典型。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丹布朗等人,也都以科幻加推理为主要手法。日本作家东野圭吾被归为推理小说家,他的不少作品也使用科幻构思。
相对这些作品而言,《科学福尔摩斯》问世时间居中,这也说明了叶永烈紧跟时代步伐的独到眼光。
无论是作者的技巧,还是当时的创作环境,都还有不少问题。但是,“科学福尔摩斯”不该被忘却,还有很多潜在价值没被挖掘。对今天的科幻创作还是侦探推理小说创作,都很有借鉴价值。
我也希望用这篇总结文章,表达对叶老师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