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科学文创郑军
科学文创郑军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1,057
  • 关注人气:4,2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句号——评谈歌的小说《大厂》

(2019-10-18 08:50:16)

 

句号

——评谈歌的小说《大厂》

 

90年代,中国开始对国企业进行大规模改制,四十年的计划经济走到了尽头。而在文学上,这段历史出发于《上海的早晨》,由谈歌的《大厂》划上句号。小说发表于1996年《人民文学》上,是那年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曾经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乔厂长上任记》

当年的转制与腐败搅在一起,非高手不能分开来理解并描述其意义。与一年后问世的《抉择》相比,《大厂》把主题集中于转制。围绕着厂长这个矛盾交点,小说从开篇便集中于国营大厂的内外交困,而所有问题的根源几乎都来自计划经济体制本身。

厂子里上到书记,下到普通职工,无人还相信工厂本身能有前途,只是想着如何跳离这艘破损的船,或者勉强把它开到浅滩,搁浅了事。相比于其他人,厂长挺到了最后,但也只是出于良知,担心工人会承受太多转制过来的压力,而不是认为这个国营大厂还能救活。

相比于转制,《大厂》里面对腐败现象近乎白描,铺陈了大量细节而几乎无人谴责。所有人遇到问题,也都是立刻想到托人情,而不是相信法律或者组织力量。《大厂》忠实地描写了一个失范的转型时代,法院判决一纸空文,警察执法会被驱逐,县长公开支持靠绑架解决经济纠纷。

小说里唯一带有正面说教的言论来自创办这家工厂的老厂长,但却是出现在他的遗嘱里,更显悲凉。

一晃二十年,今天再回过头去看,相比于《抉择》以保住国企结局,《大厂》以正面描写兼并国企为结局更有代表性,是落后生产关系向先进生产力屈服的象征。无论当年在道义上有怎样的亏损,这一步必须完成。

作为当年的亲历者,今天读这个故事时感同身受,掩卷后又不禁恍如隔世。今天的中国无论经济还是法制建设,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大厂》里面很多情节,在今天已经不可能重演。

再观世界大势,更觉不寒而栗。当年的中国仿佛一个医生不打麻药在自己身上开刀,冒着难以忍受的痛苦,但却终于挺了过来,成为世界活力之源。而很多曾经的发达国家畏于刮骨疗毒之痛,早晚要给旧时代陪葬。

单从文学角度来评价,小说也有明显的结构问题。在中篇小说出版前,《大厂》曾经拍过电视剧,可惜从未公开播映。中篇版本正是电视剧版本的压缩,人物关系对于中篇来说过于复杂,很多背景比如女书记家的三角恋,可能引出过复杂的故事支线。更多的角色比如插队时的老乡,几乎都能独立成篇。可惜从《大厂》的正传到续集,这些故事都没有展开。

有趣的是,网络小说起步后,女作者心灵朝阳”者还写了一部《大厂时代》。与《大厂》既非同一个作者也非同一个故事,但从背景上看,恰好可以作为《大厂》的续集,描写了国营大厂转制后的遭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