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在哪里?
(2017-07-06 13:58:13)
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在哪里?
现在提到意大利和法国,你会想到什么?时装、香水、LV包,还是高品质的红酒和橄榄油?然而回忆一下你的中小学课本,里面很多基础科学定理都出自这两个地方的科学家之手。可惜,曾经诞生过伽利略和拉瓦锡的国家,现在已经不是世界科学的中心。
自从近代科学诞生后,总有一个国家的科学在某段时间领先世界。那里学者最多,成果最强,成为公认的科学活动中心。1954年,欧洲学者贝尔纳最先总结这一现象,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世界科学中心,并且在不停地转移。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统计了历史上出现的大量科技成果,提出了下面这个结论。
“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年-1610年)、英国(1660年-1730年)、法国(1770年-1830年)、德国(1810年-1920年)、美国(1920年——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科学史界称为‘汤浅现象’。”
对于某个时期世界科学中心具体在哪里,保持或者离开的年份又是多少,各国学者还有一定争论。但客观上有过上述几个科学中心,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交替,却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那么,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在哪里?或者,美国会长久保持这个头衔?我觉得,除非发生遭受小行星撞击之类极低概率的灾难,世界科学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中国!
说到理由,第一条可能出乎大家意料,那就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学家。如果只算手里捏着理工科文凭的人,中国在2008年就达到世界第一。如果计算手里有实际科研课题的人,结果要小一个数量级。即使按照这个严格的标准,中国科学家的总数仍然于2013年达到世界第一。并且不断增加,这个趋势不大可能逆转。
这么多科学工作者,科学是他们的职业,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中很多人的理想和信仰。中国科学不断进步的基础是人,而这个基础已经奠定。中国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我最大的信心就来自于这些科技人。我知道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学术水平,他们肯定能做到这一点。
其次,手工科研的时代早已经过去,没有国力作基础,大科研项目几乎无法开展。一个引力波探测器,制造和运营成本就相当于一艘航母,这种消耗世界上没几个国家承受得起。小国还可以在几个领域保持优势,要说遍地开花,只有美国,中国,以及将来的印度是玩家,连现在的俄国都没有希望。
再次,中国工业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增加势头。科学是精气神,工业是筋骨皮,强大的工业产生刚性的科研需求,提供着充足的科研经费和科研器具。回顾过去,世界科学中心几乎都是同时代的世界工业中心。
今年,中国工业实际产值今年将达到美日两国总和,在可见的将来会达到美日欧的总和。这部世界制造机器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国工业不熄火,中国科学就会勇猛前进。
大概二十年左右,中国会实际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其标准是科学成果数量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当然,百年老店会有品牌优势,所以从那时起再过二十年,中国会成为全球心理上认同的世界科学中心。
第一个二十年我基本上健在,好好保养的话,能看到第二个二十年结束。所以,我愿意在今天打这个赌。2050年前后,中国一定会成为名正言顺的世界科学中心。
深入讨论请见《万古长夜》http://dushu.qq.com/intro.html?bid=85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