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元好问

标签:
杂谈 |
走近元好问
此图片来自网络

之后,偶遇式的读过一些他的诗词, 所余不过星星点点。及至去年游颐和园耶律楚材祠,搜读相关的诗文时又牵扯到他。特别是耶律楚材对他“魏帝儿孙气似龙,而今漂泊困尘中......元氏从来多慷慨,并门自古出英雄。李唐名相沙堤在,好与微之继旧风。”的不吝赞美,再一次受到强烈震撼。渐渐地对于他以及他的作品兴趣日增。
儿媳老家在忻州定襄,闲谈时听儿子说,定襄有几大名人,金元之际著名的诗人元好问家乡也在定襄,现在该地还存有“元遗山先生祠”,流传着许多与他相关的传说。
知道我喜欢阅读古诗文,儿子近年来给我买了不少相关书籍(我原有的书籍大都留在了呼市),年前又给我买了全套三晋出版社的《元好问全集》,我自然如获至宝。
虽然现在网上阅读很方便,要读什么文章基本上都可以搜到,但多年来我也养成了固有的阅读习惯,对看中的文章喜欢反复读,而且对生僻、或特别精彩处喜欢随手标注或记下随想,这些是网上阅读难以做到的。
这下好了,一套全集就在案头,想泛泛浏览还是择要精读,完全可以从心所欲。而且,四十卷皇皇巨著,也完全够我攻读后半辈子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几乎陷入了无日不读元的成瘾状态。生平,评介、诗、赋、词、曲、书札乃至碑铭表志碣,有时反复咀嚼,有时随意翻检,尽管所读有限,但越读越觉开眼界、阔襟怀、提心气。感到能在晚年有幸走近元好问的文学世界,实乃一大快事。
元好问在中国文学史上,犹如一座巍巍高山,用苏轼的诗句来形容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如一座百花园,万紫千红、群芳争艳。还如一股清流,潺潺流淌,润泽心田。
我深知,以自己的浅薄,根本没有能力写这样一篇文章。但出于敬仰,还是止不住这样一种冲动。于是,多方检索,反复扒梳,繁中取简,就我所知,在我的圈子里,略作播扬。不为沾光蹭彩,但求让更多的人能从元老先生的卓越著述中得到收益,哪怕滴水粒米之效,也足堪慰藉……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远祖为北魏皇帝拓跋焘后裔,后改汉姓为元,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誉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他出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是个未及第书生,根据儒家经典给三个儿子取名为好古、好谦、好问。元好问的名、字均取自《书。仲虺hui之诰》中的一句话“好问自裕”,意思是勤学好问就会达于广博充裕。他的号遗山,则取自定襄东北十五里神山村的一座小山,传说为二郎神担山时遗留下的一块石头,也称神山。元好问21岁至27岁时曾在此读书。
在出生七个月时,元好问被过继给叔父元格为子,并带到掖县县令任上。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七岁能诗,人誉“神童”;十一岁得到翰林侍读学士路择“教之为文”;十四岁时,又师从陵川名家郝晋卿直到十九岁完成学业。
尽管博通经史,淹贯百家,但元好问的功名之路并不顺利。十六岁起开始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到三十二岁才考中进士,却因科场纠纷受到牵连,愤然不就选任。到三十五岁,再次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从此开始了一段从政之路。先后当过权国史院编修,任过几年县令。此后赴京任尚书省令史等职,官至翰林知制诰。
在元好问四十四岁时,蒙古灭金,其大哥元好古在忻州被杀。他随金朝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得到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的关照 。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对元好问倾心赏识,可五十岁的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其年重回家乡隐居,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元宪宗七年九月四日 元好问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一生作诗五千多首,现存一千八百余首。他生活在金亡元兴的时代,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身为囚徒之惨,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元好问诗作题材非常广泛,内容丰富,除了丧乱诗外,有吟咏河山的山水诗,有借物抒怀的咏物诗,有忧时悯乱的感怀诗,有思家心切的乡愁诗,有村居生活的田园诗等等。
他的写景诗,风格清雅、气势豪壮。比如他在《游黄华山》中,以“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的壮美诗句,使人感受到了黄华山瀑布大气磅礴、力度千钧的气势。
在借物抒怀方面,他的诗不仅形象刻画细致入微、生动有趣,而且每有令人击节之句。在《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中,他写到“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不仅形象的刻画了深藏于重重绿叶中、尚未开放而且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花蕾的娇美含蓄,而且饱含深情地对花蕾提出忠告,要爱惜芳心,不要轻吐,表达了自己独善其身、坚守节操的高洁品性。在《野菊》中他用清新幽美的笔触写道:“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荒畦断垄新霜后,瘦蝶寒螿晚景前。只恐春丛笑迟暮,题诗端为发幽妍”,借赞美野菊无意斗艳、悄然盛开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孤傲脱俗的志趣与超然世外的风范。
此外,他在晚期还写有一些题画诗,这类诗短小精炼、意境深远,往往借题发挥,耐人品味,充分地衬托了画作的内涵。比如《秋江晓发图》“百转羊肠挽不前,旃车辘辘共流年。画图羡杀扁舟好,万里清江万里天。” 诗人把画面作为引子,而把道路艰难、世路艰难作为咏叹的真正对象,使得画图的意境和内涵都扩展了许多。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金史。文艺傳》评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清代著名诗人、文史学家赵翼说他的诗“其廉悍沉挚处,较胜于苏、陆......七言律则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数十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他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信与肯定。此外,他又是一位高明的诗评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几乎概括了汉朝以来的各种诗歌风格与重要诗人,所有的点评都浓缩在七言诗句之中,不仅点评准确而且文采斐然,“以诗论诗”再继杜甫风范。
他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在金亡国后编成《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他所知道的金朝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二百五十余人写了小传,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空白。
元好问所撰散曲,今仅存九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他创制的《骤雨打新荷》散曲,元初曾广为流传,
虽然从政时间不长,但元好问却是一名敢作敢为的好官。正大八年(1231年),他调任南阳县令,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为官一任,不仅能树立威望,而且给老百姓实实在在带来利益。这在当下来讲,也绝对是个好官。“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在《四哀诗。之二》中他借悼念挚友刘钦叔表达了自己的从政初衷,这两句诗用在元公自己身上,想也是当之无愧的吧。
还有一件事,在蒙古灭金后,元本人以前朝遗民自居,拒不出仕,却给当时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写信,请他利用自己的影响,保护资助金朝五十四名著名儒士,酌加任用,这是他维护中原文化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