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昌营年集

(2023-01-18 19:42:11)
标签:

杂谈

                                 建 昌 营 年 集
    
       腊八一过,小区附近的大街挂起了灯笼,拉着大包小包急匆匆返乡的人也越来越多,各大商超也开始加码加力——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自疫情以来,连着在京城过了三个年,节日期间除了吃喝休息,基本上过了个寂寞——现在的节日与我们之间仿佛隔了一层什么。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是唐刘长卿天涯客居的春节感叹,我本赋闲看娃客,生活早已平淡如水,自然没有什么值得“独潸然的事儿,倒是对“乡心切”的感受与长卿诗翁跨越时空心心相通。于是更加怀念早前老家的年味儿。
       如今小年已过,家里该是到了忙着赶年集、备年货的时候了吧?于是小时候在老家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赶年集的场景便会时不时的浮现
       建昌营地处冷口关南四公里,是著名的京东八大镇之一,也是通达四方的重要交通节点。很早以前,就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集市,素有“拉不败的建昌营”之称。
        我们村在河东,以桥为名。 出村西行就是沙河大桥,过桥就到镇里,人们习惯上把进镇赶集叫上营。村北的老三抚公路是河东卢龙、桃林口外、杨各庄方向上营赶集的必经通道。
       每逢农历四、九集日,从一大早,车载、人推、肩扛、手提各种农副产品、赶着大小牲畜的赶集人,在大桥头汇成一股浩浩荡荡、人物混杂的洪流,前赴后继、络绎不绝的涌向集市。平日的集日,也能汇聚起几万人,而到了腊月特别是小年之后,这里的年集更是以物资之丰富、规模之盛大、买卖之活跃而搅动方圆几百里,场面令人印象深刻。
       那时候,西老庙岭子的大市场还没建立,集市活动主要依托从东关到老庙岭子的主街和北沙沟河道。北沙沟以柴火、木材、大小牲畜等交易为主,而年货主要集中在主街上的几大商业门市和沿街地摊。
      我们从东关进街,不到八九点钟,街上就已是熙熙攘攘、一片喧闹了。东关饭店门前,包子、炸饼、豆腐脑早已经开,香味在空气中四处飘散,一些远道而来的已经坐在那里吃的热气腾腾——为了赶年集,许多人早上四、五点就起身上路,说来也真够辛苦的。
       东门脸儿那,一个剃头挑子摆在当街,一头是个长条矮脚凳子,一头是烧水的火炉子,上面架着个用于洗头的大铜盆。剃头匠一边给人剃头,一边吆喝着“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喽“ 。东门里有个卖十三香的,堪称铁嘴钢牙,老先生招徕顾客的方式蝎子粑粑毒(独一份——他满嘴飞沫,以唱代吆喝,每一轮都要把十三香逐一唱一遍,还要加上许多祝贺节的喜庆词,招的里三层外三层都是人,叫人感觉不买一点他的货,过年请客都不圆满。此人堪称建昌营年集一道特有的风景。
       街里的三八门市部是集市的点睛之处、聚焦之地。国营商店进货够的远,那里有从京津唐秦等地进货的时新服装和花样繁多的布料,而且信誉也好。过年、过年,哪家的姑娘不打扮打扮?哪家的男人不得在女人身上花点钱?每个集日花花绿绿、嘻嘻哈哈的姑娘媳妇们都把柜台挤得水泄不通。手头宽裕的直接看成衣,现试现挑,含蓄一点的看中了打包带走,张扬的则干脆直接上身,尔后容光焕发的出门逛集,引来不少回头率,那份从容得意令人羡慕;精打细算的则主要看布料,反复比量后选中意的扯上几尺,回家自己裁剪,既经济划算穿在身上又多一份自豪;这里还特别招小伙子,一些人是为了买点什么,还有一些重点在逛——“三八门市部顾名思义售货员基本为年青姑娘,招工的时候就经过层层筛选,再加上整天在商店站栏柜,个个细皮嫩肉,再兼略施粉黛,比外头的姑娘自然多了几分洋气。在农村生活水平有限且男女界限还不够开放的时代,来这里看看美女、过过眼瘾,也是一种自我放松吧。
       东石桥以西的炮仗(爆竹)市大概是年气最为喧嚣之处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农村过年习俗中放炮仗是刚性需求 ——上坟祭祖、守岁迎新、祭天敬神、破五、元宵哪一件缺了炮仗就难称圆满。建昌营销货量极大,除去土产、五金、回民几家国营商店,每天都会有几大车外地炮仗上集,附近农村也有自炒炸药卷炮仗卖的。大大小小炮仗摊位,拉拉杂杂摆出几十米远。 高升(二踢脚)、挂鞭、蹿天猴、炮打灯、麻雷子、小摔炮,挂的、摆的到处都像染了火烧云。叫卖者操着各样的口音,争夸自家的货色,说着说着就点燃一串,劈哩啪啦的惹来一阵叫好声。本地自卷炮仗的卖点,则在于实惠便宜,邻村草场多石匠,他们玩儿炸药是行家,自炒黑火药,收上一些旧报纸,就能卷炮仗卖钱。那几个汉子也是年集上的熟脸,他们嘴里叼着烟卷,一手夹着四根高升,用烟头顺次点燃,炮仗一个接一个冒着青烟爆响着飞向天空。围着炮仗摊打转的多是男人和孩子,有钱的响鞭几挂几挂的捡,高升几把几把的买。手头紧巴的,则仔细算计着,每样挑一点儿,既要满足过节的需要,也尽量少破费。周边还聚集着许多看热闹的小孩子,乱哄哄的争抢没响或哑火的炮仗。回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买炮仗,每次都缠着多买一点儿,以及心愿得遂时那兴高采烈的心情,现在犹感温馨 。
      鼓楼西街老货站前是年画市场。年画价钱不贵,但花样繁多。有单张画,也有四条屏组画,还有多情节的连幅故事如“智取威虎山”、“地道战等。上岁数的一般喜欢买福禄寿三星、连年有余、万象更新等题材的年画,寓意吉祥安顺;相当一部分人喜欢买美女画,那时流行的有贵妃醉酒、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等,也有的喜欢戏曲人物如穆桂英挂帅、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等,还有的喜欢看现代题材的女民兵、女劳动者画。记得当年河北有个叫米生茂的画家,以画乡土题材著称,通常是画面上或花果、蔬菜、庄稼,再配上几个栩栩如生的蝴蝶、蜻蜓、青蚂蚱、扁担沟子、蜗牛、花大姐什么的,很是卖俏。我就买过好几张生茂的画。除去年画之外,花盆(窗花)也是很受追捧的过年装饰品。那时候家家都是纸窗户,看着单调灰暗,几张窗花一贴,喜庆气氛就出来了。
       建昌营的小吃也是年集上一道极富特色的风景线。这里的集市是全天集,从早上七八点开市,一直到下午四五点钟罢市。许多赶集者自有吃饭打尖的需求,也就催生了沿街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小吃摊。比较著名的有外皮焦黄带豆沙馅的黄米面油炸糕、黄米面芸豆带枣的切糕、芝麻烧饼、蛤蟆吞蜜(火烧夹卤猪头肉)、回民特色食品烙肉饼、羊肉包子、羊下水汤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卖蒸白薯的老头,他把蒸锅架在推车上,蒸得吸溜带软的白薯排开一溜码在锅盖上。他的白薯好吃又便宜,吆喝起来声音洪亮而且拖着长长的尾音,词儿也挺有特色,“哎,真甜真热来一块了哈”,很多赶集的人都吃过他的真甜真热,也记住了这个人。
       ......
       说起来这些都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如今老家生活早就富裕了,建昌营的集市也早已今非昔比。前几年纯粹为了寻一份旧日感觉,特意坐车回建昌营逛了一次年集,感觉集市比以前更加热闹、商品的丰富程度更非往日可比,可是年味儿却感觉淡了许多。是集市本身变了,还是我们对集市的期待还停留在已经过去的时代?也许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沙河淌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